來源:農民日報
今年,山西農業大學經濟作物所芝麻研究室劉文萍研究員團隊選育出的新品種“晉芝837”,已經提請山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
據介紹,該品種對山西芝麻種植來講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品種。作為山西省第一個宜機收的芝麻品種,讓芝麻種植者告別彎腰,實現了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同時該品種抗裂蒴、抗落粒的特性,很好地解決了千百年來芝麻底部蒴果一熟就落、影響產能的難題,可以讓收芝麻像收小麥一樣顆粒歸倉。
芝麻作為高油高蛋白作物,目前在國內需求旺盛,進口依賴度較高。隨著高需求與小生產之間的矛盾在山西有了科研工作者提供的解決方案,加上芝麻作為耐旱作物,生育期短,可讓山西在一季長兩季短的地區,實現一季糧一季油的一年糧油雙收,適宜在果園林下間作,同時可以作為一種抗風險作物,彌補因干旱錯過播種季節造成的損失等,與山西的地域特性匹配度高。2023年起,山西芝麻種植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那么,山西的芝麻種植能否為農民打開一扇新的致富門呢?
合作社理事長張東東的經濟賬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位于晉陜豫交界處,是山西小麥生產大縣,全縣芝麻種植面積1萬畝左右。2022年,芮城縣東恒農機專業合作社試種了50畝機收芝麻,成熟季節,周邊農戶自發去田間觀察,發現芝麻機收品種種植成本不高,產量、經濟效益不錯,都表示種植芝麻可行。
“很多農田里,玉米已經連續種植了很多年,病蟲害慢慢出現,早就該輪作倒茬,所以我當時就先行先試,看看收益情況。”東恒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東東說。
初步示范成功后,為了探究機收芝麻產量潛力,在劉文萍團隊技術指導下,2023年,張東東的冬小麥收獲之后,在高標準農田種植了20畝宜機收芝麻新品種“豫芝ND837”。采用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年底測產達到畝產183.2公斤,按當年市場收購價折算,畝收入2564.8元,除去種植成本每畝320元,純收入2244.8元,張東東的油料作物種植收入超過玉米收益。
“第一年種芝麻,非連茬,產量高。芝麻—小麥—芝麻—小麥,晉南麥作區這種復播芝麻模式可以連續種植2到3年,芝麻生長中有足夠空間就會產生許多分枝,所以這個模式產量仍然可以保持較高水平,以后可以在小麥—玉米或小麥—芝麻輪作上切換,以大幅度減少單一作物持續種植帶來的病蟲害。”劉文萍說。
“算經濟賬,芝麻比玉米收成高得多,算輪作賬,減少了病蟲害的風險,別人怎么樣選擇我不清楚,我從那年開始,陸續增加了芝麻的種植面積。”張東東說。
無獨有偶。芮城縣大王鎮古仁村巖興種植專業合作社,2023年種植宜機收芝麻900畝,在劉文萍團隊的抗旱保苗栽培技術、芝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和病蟲草漬害高效防控技術支撐下,經歷了生長周期中段的暴雨和末期的高溫干旱,仍然實現了每畝95公斤的高產。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劉老師的田間指導和培訓。”巖興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石偉巖說。
后來劉文萍團隊選育的“晉芝837”,就是“豫芝ND837”與“晉芝2號”雜交而成,該品種的問世,成功實現了芝麻抗脫粒性科研成果落地山西,也為山西芝麻種植品種的適合地域性提供了進一步保障和支撐。
研究員劉文萍的芝麻經
芝麻作為高油高蛋白作物是中國重要的油料作物。據介紹,我國單產水平100公斤/畝,世界平均單產30公斤/畝。但因傳統的人工種植和收獲難,在農村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中國的種植面積只位列全世界第五。以山西為例,種植面積目前只有10萬畝左右,只滿足山西省的芝麻加工產能需求,原料缺口就在80%以上。
劉文萍是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2008年至今,一直擔任國家特色油料產業技術體系芝麻試驗站站長和山西省現代農業油料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
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低效的產能形成落差,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芝麻成熟時落粒損失大、機械收割困難,成熟時蒴果開裂,落粒率高達35%以上,但凡籽粒掉進土里就無法回收,這種狀況千百年來沒有改變。
劉文萍所在的國家特色油料產業技術體系在首席科學家張海洋的帶領下,通過十幾年的研發,于2012年創制出了抗落粒芝麻突變體,首次在全世界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在此基礎上,中國創制選育出了抗落粒品種。
“芝麻成熟后,蒴果開裂,籽粒仍著生在心皮上不掉落,不怕風刮、雨淋、晃動,徹底解決了芝麻‘一熟就炸’‘一碰就落’難題,可以等整株蒴果全部成熟后再收割,大大減少了秕籽率,增加了產量,提高了品質。抗落粒宜機收新品種的選育成功,大大推進了芝麻收割全程機械化發展。”劉文萍說。
芝麻成為我國繼小麥、玉米、大豆、高粱、油菜、水稻、油葵后,全程機械化收割的農作物新成員。聯合收割機每畝僅用6分鐘可完成收割、脫粒、分離、清選和集粒,機收損失率低于5%,籽粒含雜率低于1%。
由此,從2021年開始,劉文萍團隊在山西小面積試驗示范,2023年之后得到大面積推廣。該團隊一方面為山西引進新品種,一方面在汾陽試驗田里加緊開展適宜山西春播區和復播區種植的宜機收新品種,希望通過雜交育種的方式,讓運城、臨汾以北的地區也能種植更高性價比的油料作物。
“有了適宜機械化的品種、裝備和技術,芝麻具備了在山西規模化大面積種植的條件。”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趙建明說。
山西芝麻種植的再出發
2025年,圍繞芝麻新品種的推廣,劉文萍和她的團隊,共做了三件大事——
在運城市芮城、垣曲、新絳,臨汾市襄汾、洪洞、翼城、浮山,呂梁市汾陽等地開展了多場次芝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培訓會,培訓人數達500人次。
在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組織下,通過網絡兩次開展全省旱地麥后復播芝麻種植技術培訓會,參加人員為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和適宜種植區域的新型經營主體,達200人次。
根據芝麻生長特性與山西省氣候生態條件,安排了晉東南地區,山西中北部麥后復播芝麻播期密度試驗示范,同時計劃成熟季節組織現場觀摩。
據了解,山西歷來有種植芝麻的習慣,據山西農志記載,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山西芝麻種植面積曾經達到200多萬畝。
同時,芝麻是一種抗風險作物和節水作物,生育期短,與山西旱作和冷涼地區生育期短的地域特性匹配度高。
“芝麻還適宜林下間作。與黃芩、柴胡套種,起到遮陰作用,有利于黃芩、柴胡出苗;與黨參套種,解決了黨參單一種植互相纏繞而產生的嚴重根腐病問題,實現油料作物不爭地的立體化種植。”劉文萍說。
近幾年,劉文萍團隊在洪洞、汾陽、芮城、新絳、萬榮等地進行了試驗示范。
示范引領之下,運城市垣曲縣的晨華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2025年規模化種植達到600畝,垣曲縣農民致富帶頭人賈吉明種植了600畝芝麻,新絳種植大戶朱建建種植了400畝,芮城縣今年還有了千畝芝麻的規模化種植。
這些年,劉文萍團隊組織培訓的同時,還建立了種植戶微信群,農戶有問題,隨時提問,專家及時解答;生長季節到種植大戶田間進行技術指導;每到關鍵生長環節,專家會在群里及時提醒田間管理注意事項。成熟收獲季節,當地農業農村部門會組織周邊群眾到田間進行現場觀摩,由專家現場答疑解惑。
由此,良好的互動之下,山西芝麻規模化種植在劉文萍團隊的啟蒙之下,遍地開花,隨著山西芝麻旱地保苗技術結合芝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日臻完善,山西芝麻這一特色油料作物發展邁入新階段。(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吳晉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