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的世界,花樣翻新。現在,走進任何一家商場,琳瑯滿目的服裝、精致的小飾品,一眼望去,幾乎看得人眼花繚亂。千奇百怪的款式,大到讓人咋舌,小到令人愛不釋手——好像生活本該如此多彩。電子產品、日用雜貨,現在簡直成了生活的必需品。有些玩意沒它還真不習慣,哪怕有些不過自娛自樂或者搞個裝飾也覺得離不開。更方便,更新鮮,這種趨勢的背后,到底有沒有什么暗流?
便利,這是現代的追求。許多曾經難以想象的東西,現在輕輕一點就能送到家。十年前,買個電池都得滿街跑,記得那種晴天霹靂般的狼狽勁嗎?想買個特色小物,還得帶著單子東奔西走,跑得滿頭大汗!
誰能想到——從老人們隨手的老年機,到如今人手一部的智能機,這種飛躍已經不僅僅是通信工具的升級。充值交費、繳熱水費、點外賣、買衣服,真是越懶越便利。就連打工人都會懷念起那種倒騰零錢排隊交費的小尷尬。可是科技真的帶來了絕對的幸福嗎?
感覺事情就變得不那么單純。**有些方面還挺嚇人,真真假假的世界,誰又能完全辨明?**
牙膏,二十元、三十元,好像買到假貨的概率不大吧?可是生活中總有人遇見——真假難分。2016年那會兒,小陳就沖著軟件上促銷買了幾只牙膏,說起來也沒多大事。但拿到快遞那一刻,換上新牙膏,一切風景突變:怎么用都沒有味兒——這合理嗎?
再仔細想,牙膏是個吃喝相關的小單品,長遠一算,一支都能擠一個月。大家其實不太會大量囤貨。小陳覺得自己就是個倒霉蛋,幾十元東西也不值當計較,最多自認倒霉。但忍不住,她琢磨,如果這事擱自己身上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如果假貨遍地,坑的是多少人?
關鍵時刻,小陳的選擇變了。她帶著買回來的牙膏送去檢測,還特意舉報。成分化驗結果清楚明白地打在報告上。假貨!她沒含糊,直接拉著記者一塊找品牌方,氣勢洶洶地質問真相。
走訪品牌基地卻真是啼笑皆非。人家貨正宗、流程也正規。那假貨是從哪鉆出來的?原來網絡上流通的贗品和真物外觀一模一樣。沒對比,沒經驗光靠眼力,一般人真分不出來!可是,這事兒后來好像還用了一群人的舉報才搞清楚。警方查到,躲在哈爾濱的一對夫妻搞仿冒,搞得神不知鬼不覺,兩口子把最普通的牙膏包裝換個外殼,剎那間成了知名品牌。
數字讓人摸不著頭腦。查銀行流水、查發貨清單,加一起,流水高達八億!八億?一個夫妻檔小作坊,弄了半年兩年,就把幾十元的牙膏賺成天價。其實每個人都覺得,絕對不會這么容易被騙到——結果偏偏輪得上自己了?
這還是保守估算。賣假面霜的人,玩法更離譜。溫州的小劉,刷短視頻逛到促銷,三十塊錢的面霜看起來能治百病。試了一瓶,皮膚過敏得不成樣子,報案后才知,直播間里幾十種“博主安利”的化妝品、口紅通通都是假冒偽劣,成本幾塊錢,售價幾十塊。不到一年進賬八十萬。不奇怪嗎?還是說這樣賺錢太“容易”了?
事情其實輪回得太快,把節奏攪得人心慌。2020年小網紅賣T恤,五百塊一件,衛衣八百也有人買。警察跑一步逮一步,庫存查出來嚇死人。三十萬件假貨,兩億元流水,日進十萬,利潤率嗖嗖地2400%。花了大價錢穿上一身廉價貨,誰心里不堵?難為情得連家里人都不敢說。這錢,不掏就癢,掏了又生氣。
有些作假唯利是圖,無所不用其極,花言巧語一套一套。曾經還有“量子防癌”的驚天騙局,連新聞都報道過,什么養老保健儀器虛張聲勢,三千元一個號稱抵上百萬醫療設備。老人、文化水平有限的人,成了這些騙子重點收割對象。直播間里不是表情苦逼、就是痛訴委屈,先把買家的同情心釣上來,再一頓夸贊虛假的“神奇”效果。
說起來假貨橫行不是一天兩天了。賣襪子的都敢吹能防臭、生發、提升免疫力。就這么嚷嚷著,口袋里的錢嘩啦啦流出去。可是,他們的套路還真讓人防不勝防。老年人看病求安慰,本想嘗個鮮、圖個便宜——最后一不小心就掉坑里,一筆錢兩份損失,真是郁悶。
網絡平臺、短視頻、直播間,這些地方仿佛變成了灰色地帶。新聞里,紅星新聞專門報道過“假黃金”套路,總有個別主播現場演示鑒定、贈送證書,唬得人一愣一愣。數據查出來嚇人一跳,消費投訴一日高過一日。央視新聞、中新網調查發現,假面霜、假水、假香水,假的不但多,還遍布城鄉。甚至有人在養豬場搭個棚子就是生產基地,貨源源不斷流向市場,產值幾千萬。當然有人嗤之以鼻,說自己絕不會上當,可市場數據打了這些人的臉。光“假水”一年毛利潤超400%。直播賣貨,利潤率高達2000%!
講真,如今還真不好分辨什么能買,什么不能買。直播時代消費變得草率了。網紅一句安利,主持人幾句煽情,購物流程被拉短。信息差造成決斷焦慮。一腔熱血如潮水散去,剩下一點點不安和疑問。難道每個人都要為所謂的“時尚”“新潮”“便利”買單?唉,這真不好說。
有人覺得夸大其詞的絕大多數是假貨,但凡哪里看見療效無敵、功能全面的玩意八成要留神。可是,偏偏有那么一兩個商品,明明效果離譜,結果火上熱搜。說到底,誰又能完全看穿套路?搞得嚴重點,連自己都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能力。
有朋友可能說,了解點行情、商品信息,再看一眼評論區,基本能避雷。但講真,遇上了打著正品旗號的黑心商家,經驗再多也沒用。有時候,買單的總是最小心的人,這叫什么事?
有時又覺得,大家被割韭菜也不是全無自覺,誰讓現在消費觀念就這樣,追求便利、盲信新鮮、線上爆款改寫一切。其實和幾年前的情形比,變化也有。不少人現在多了戒備心,但市場騙術也在進步,誰能保證自己鐵打不吃虧?可要說網購便利,我們還真離不開,誰能拒絕隨時隨地秒殺的快感。
有人感嘆,現在買什么都得三思,那還不如回到以前,線下摸得著看得見,出門累點但心里踏實點。可真的回去了,大家又未必適應得了,誰能抗住這么大的反差?
市場之下,真假參差。人心、技術、平臺監管,哪個環節都沒辦法無懈可擊。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泡沫交織,一不留神就被套路套牢。總怕上一次當,以后就可以練就火眼金睛,這其實是大多數人的自我安慰罷了。但生活還得繼續,電商平臺、直播鏡頭、智能手機,構成了我們密不可分的現實空間。
打破習慣,有時候不見得是壞事。或許轉角,換個思路,學會停下來看一看,真正屬于自己的那件美好,可能就在不遠的地方等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