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家子弟到革命軍人
1910年11月26日陳伯鈞出生在四川達縣(現在叫達川區)的一個窮苦農民家庭。那時候,家里窮得叮當響,他從小就跟著父母干農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13歲那年,他考上了萬縣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總算有了點讀書的機會。在學校里,他接觸到了進步思想,還參加了學生運動,結果因為太激進被學校開除了。這事兒對他打擊不小,但也讓他下定決心要干點大事。
1927年,陳伯鈞考進了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也就是黃埔軍校第六期。這一年,他才17歲,已經開始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了。同年5月,他參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亂的戰斗,表現得很出色,也是在這時候,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此,他的人生就跟革命事業綁在了一起。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教導團當教官,負責訓練新兵。他特別認真,教射擊、隊列,手把手地帶,很快就得到了認可。
不過,那年頭局勢亂得很。8月,他本來要參加南昌起義,結果部隊在半路上被張發奎繳械,他也被扣住了。幸好他腦子活,找機會逃了出來,輾轉到了江西高安,加入了第20軍獨立團,干起了團部副官和新兵訓練處主任的工作。
他在這兒干得挺起勁,新兵們都服他。沒多久,秋收起義爆發,陳伯鈞跟著毛澤東上了井岡山,擔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三營六連一排的排長。
井岡山那地方條件苦,武器少得可憐,他弄到了一把舊手槍,還是個壞的,戰友拿他開玩笑叫“半斤鐵”。他不服輸,硬是把槍拆了,用煤油擦干凈修好,能用了。這股倔勁兒,后來成了他性格里的一大特點。
可惜,1928年的時候,他因為手槍走火誤傷了戰友呂赤,這事兒讓他特別愧疚。部隊處分他打手心二十下,還把他調去當了一團一連的副連長。毛澤東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材,沒多追究,讓他繼續干。
結果沒過多久,他在作戰中被國民黨抓了,在吉安監獄里受了不少罪,但他硬是咬牙挺住了。1929年5月,紅軍打回來把他救了出來,他又立刻投入戰斗,擔任紅六軍第一縱隊參謀長,帶著部隊打了好幾場硬仗。
接下來的幾年,陳伯鈞在紅軍里步步高升。他當過紅二十軍參謀長、紅三軍第七師師長、紅十五軍軍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戰斗。
1932年,因為支持毛澤東的軍事路線,他被一些反對派領導撤了職,送到瑞金紅軍學校學習。他也沒閑著,寫了一篇《論運動防御》,講怎么打機動戰,思路很清晰。后來,他復出當了紅五軍團參謀長、第十三師師長,還拿到了二等紅星獎章。
1934年長征開始,他帶著部隊負責殿后,擋追兵,護主力,累得跟鐵人似的,戰友們都叫他“鐵屁股”。1935年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他被調到紅四方面軍當紅九軍參謀長。
途中因反對張國燾的分裂行為被排擠,他后來去了紅軍大學當教員。1936年,他又被調到紅六軍團當軍團長,跟王震搭檔,帶著隊伍迎接新的考驗。
抗日戰爭的波折
1937年,抗日戰爭打響,紅軍改編成八路軍,陳伯鈞被任命為120師359旅旅長。這支部隊是紅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合編的,副旅長王震在部隊里根基深,陳伯鈞作為新來的旅長,想整頓隊伍、提升戰斗力,壓力不小。
陳伯鈞一上任就忙著抓紀律、搞訓練,想把359旅打造成一支鐵軍。那年9月,他帶著718團留守陜北,負責東地區留守處的工作,其他部隊則由王震帶去前線打日軍。
10月,他去延安開會,遞給毛澤東一張印著“國民革命軍少將旅長”的名片。當時很多人對國軍的番號有抵觸,覺得這不是革命軍的身份,陳伯鈞這么干被一些人看不慣,覺得他有點“認國軍頭銜”的意思。
更麻煩的事還在后面。那時候天冷了,他急著給部隊弄冬裝,派旅部會計袁某去八路軍總部領軍費。袁某在總部院子里想搭輛軍車去延安,結果司機不給面子,倆人吵了起來。
陳伯鈞聽說后趕過去,問司機為啥不幫忙,司機態度不好,他一急就給了司機一耳光,還說:“同志之間不互助,還算啥革命軍人?”這巴掌打下去,事兒鬧大了。
當時黨中央正在嚴抓紀律作風,他這一下被定性為違反紀律,影響不好,很快就傳到了上面。沒多久,陳伯鈞被叫去總部挨批。毛澤東覺得他脾氣太急,得好好磨磨性子,就把他送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0月底,他進了中央黨校學了四個月,359旅旅長的位子先由王震代理,后來王震正式接手。他這一走,前線的仗沒打成,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到了抗大,陳伯鈞沉下心來反思自己。他知道自己脾氣急,容易沖動,這回算是吃了教訓。1938年6月,他當上了抗大總校訓練部部長,負責安排課程和管理學員。
他講戰略學特別帶勁,一講就是好幾個小時,嗓子啞了還在講,學員們都挺佩服他。毛澤東有一次親自講課,后來忙不過來,就讓他代課,可見對他有多信任。
1938年底,他被調去抗大二分校當校長,帶著學校到敵后辦學,還參加了1939年的陳莊戰斗。1940年,他回延安,在總政治部和八路軍軍政學院干了一段時間,寫了一本《八路軍簡史》,把八路軍的戰績整理得清清楚楚。
1941年11月,他當上軍事學院副教育長,1942年5月又去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當副司令,1943年1月擔任385旅副旅長,跟著張宗遜干了不少實事。
解放戰爭浴血奮戰,新中國后展現擔當
解放戰爭一打響,陳伯鈞被派到東北,先當東北軍政大學教育長,后來又干了合江軍區司令員。1948年遼沈戰役,他當了東北野戰軍第一前方指揮所副司令員,幫著指揮部隊打錦州外圍,把敵人的據點一個個拔掉,為解放東北立了大功。
1949年,他升任第四野戰軍12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兼45軍軍長,帶著部隊參加平津戰役,協助解放天津。10月,他又帶隊打衡寶戰役,跟白崇禧的第七軍硬拼了兩天兩夜,把敵軍部砸了個稀巴爛,解放了衡陽。后來,他又參加了廣西戰役,把白崇禧的部隊徹底收拾了。
新中國成立后,陳伯鈞沒閑著,先是帶隊在湘西、湘南剿匪,把地方治安弄得穩穩當當。后來,他干過湖南軍區副司令員、軍事學院副院長、代院長,幫著軍隊搞現代化建設。1955年,他被授予上將軍銜,成了新中國軍隊的高層人物。
1974年2月6日,陳伯鈞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64歲。他這一輩子,從一個窮小子走到開國上將,經歷了太多風雨,但始終沒忘初心。
陳伯鈞身上有股韌勁兒,不管是修那把壞手槍,還是長征時當“鐵屁股”,還是后來帶兵打硬仗,都能看出他不服輸的性格。
他也有缺點,脾氣急、性子直,但這些毛病他都慢慢改了,尤其是在抗大學習那段時間,他學會了沉下來反思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