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男籃國家隊最近這波集訓名單的變化,最扎眼的地方其實不在于哪個天才后衛請假、哪個主力退出,而是控衛線“青黃不接的窘境終于攤在了臺面上。這事兒本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只是今年亞洲杯集訓,幾個關鍵人一來一去,才讓人看得更清楚——我們這個位置,說實話,真是捉襟見肘。
這波名單變動,暴露的是什么?
先把來龍去脈說清楚。男籃集訓大名單早在五月份就定下了23人,但傷病一來,曾繁博、張鎮麟先后退出;最近又是19歲的趙維綸,因為要完成海外學業,也跟國家隊請了假。教練組同意了,沒啥可說的。問題是,趙維綸一走,控衛這位置就剩下徐杰一個純正“1號位,其他人——趙睿、胡明軒、廖三寧這些,雖然能組織,但更多還是偏2號,習慣持球得分,真要讓他們主打控衛,還是差點意思。
這陣子男籃要打熱身賽,檢驗集訓成果,也觀察球員狀態。主帥郭士強接受采訪時也不避諱:名單還會變動,最終去沙特打亞洲杯的12人不是現在這撥人一錘定音。說到底,他也清楚,后衛線現在不穩,得留點彈性。
控衛短缺,是老問題了
其實,控衛荒,這不是今年才有的。CBA里各隊本土控衛能扛大旗的,真沒幾個。趙繼偉、徐杰能做發動機,是各自俱樂部的絕對主控,其他隊要不靠外援撐,要不就是“組織權分攤到鋒線甚至內線。你說是聯賽風格決定的,還是青訓培養斷檔,都有點道理。反正,國家隊一到大賽,控衛就得“拔高用人,不然就是臨時拼湊。
趙維綸確實有天賦,也愿意回來幫忙,可人家還在海外打球、念書,這個年齡,學業沒法全擱下,能理解。只是,把希望寄托在一個19歲孩子身上,說到底也不現實。現在徐杰獨挑大梁,能控能突,球商高,打關鍵球也不虛,但真到國際大賽,光靠他,強度、輪換都顧不過來。
郭士強的表態,聽起來像“預留后手
郭士強這次說得很實:“比賽態度要積極,上場就得全力拼。但他也沒說得太滿,明確表示名單會變,根據球員狀態來。其實,這話也像是給趙繼偉留了口子。趙繼偉現在在積極治療喉嚨傷,恢復得好,八月份可能回歸。這一點不奇怪,畢竟他是國家隊前隊長,亞洲杯預選賽表現也一直穩,和徐杰輪換,經驗、組織能力都在線。更重要的是,他和周琦這些核心的配合很默契,對郭士強的打法也熟。
但說句公道話,趙繼偉這幾年傷病不斷,狀態起起伏伏。你說讓他成為唯一主控,還是冒險。可沒辦法,現在的體系下,真就沒人能頂。
控衛線的困局,是體系問題
說到這兒,我始終覺得,男籃控衛線的困局,歸根到底是體系問題。你聯賽里本土后衛不給機會,青訓端又沒有針對性培養,到了大賽就只能靠老將和偶爾冒頭的小將硬撐。你再看看別的隊,哪怕是亞洲對手,基本都有兩三個能打能帶的控衛。我們這里,選來選去,還是那幾張老面孔。
有時候不是教練不用人,是沒人可用。你說讓趙睿、胡明軒這些“二號位客串控衛,能頂一時,但打強隊、打關鍵時刻,臨場決斷和組織節奏差別就出來了。控衛不是光靠身體素質和得分能力就能混的,得有那種“看局面、帶隊伍的氣質,這玩意兒不是一年兩年能培養出來的。
說到底,還是得靠系統建設
其實,男籃國家隊的困局,遠比控衛一個點復雜。人才儲備、青訓體系、聯賽風格、教練理念,這些都得慢慢補。亞洲杯目標是冠軍沒錯,可現實情況擺在這兒:我們控衛線就這么薄,能用的就徐杰和趙繼偉,別說遇到澳大利亞、伊朗,就算打菲律賓、約旦都不敢掉以輕心。
最后說一句老實話,別光盯著名單變動、哪個天才后衛請假,真正該反思的是——為什么我們的本土控衛始終缺人,為什么體系斷檔到要靠一個19歲留學生臨時救火?這問題,不是換個主帥、選個新星就能解決的。眼下這撥人能打出什么樣的比賽,說實話我也沒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只靠“應急拼湊,撐不了多久,得從體制和培養上慢慢補回來。
這事兒,急不來,但也不能再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