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兵新孫吳,守土古范韓。
這是1942年,時任新四軍代軍長的陳毅,為年滿五十歲的時任129師師長的劉伯承專門寫的祝賀詩。
在詩句中,陳毅將身經百戰、戰功赫赫的劉伯承,和我國古代的著名軍事家孫武、吳起相提并論,可以想見,在陳毅的心目中,劉伯承的軍事地位之高。
和陳毅一樣對劉伯承高度推崇的還有朱德元帥,提到劉伯承,朱老總由衷贊美道,他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為國家不可多得的將才。
一生戎馬倥傯的劉伯承,早在年輕的時候,就有“川中名將”的美譽。
在早年的川軍隊伍里,他先后參加了討袁之戰、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等大大小小數百場戰斗,以智勇善戰著名。
在抗日戰爭期間,出任八路軍129師師長的劉伯承,和鄧小平一道奮戰在太行山上,創建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期間,劉伯承兼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殲敵數十萬,有力挫敗了國民黨軍的戰略進攻。
新中國成立后,在1955年首次授銜中,劉伯承就被授予了大元帥軍銜,也就是我們后來非常熟悉的十大元帥之一,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名副其實。
不過,在抗美援朝時期,彭林粟都在志愿軍統帥的候選人之列,可同樣身經百戰,威望極高的劉伯承,卻被排除在志愿軍統帥的候選人之列。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劉伯承沒有大兵團作戰經驗,這是志愿軍選帥的第一硬性條件,因此,劉伯承才被排除在外。
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先從出身行伍的劉伯承的早年說起。
1、彈觸一目眇
1892年出生于四川的劉伯承,二十歲就考入當地的將校學堂,在那里接受了軍事基礎技能的初步學習和系列軍事訓練,這之后,從學堂畢業的劉伯承,隨即進入川軍,參加了其后的大大小小數百場戰斗。
在這些戰斗中,給劉伯承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大概就是1916年的豐都之戰了。
這一年的3月,劉伯承帶領部隊攻打豐都縣城,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劉伯承臨危不懼,憑借著自己出色的指揮才能,將戰線持續向前推進。
可是,就在眾人奮力攻打的城門的時候,劉伯承不幸身中兩彈,其中一顆子彈竟然直接從他右側太陽穴處進入,而后又從右眼眶飛出。
劉伯承當時就因為傷勢過重,昏倒在地,后來非常幸運地被護國軍中的一個士兵,從層層疊疊的亂尸中發現,這之后,劉伯承才僥幸撿回了一條命。
因為當時情況危急,雖然受傷嚴重,劉伯承也只是簡單進行了包扎,直到一個月后,才被送到重慶當地一家德國醫生的私人診所接受治療。
然而,因為傷勢耽擱了太久,德國醫生最后提出摘除右眼球的治療方案,劉伯承也表示同意。
可是,手術治療需要打麻藥,而麻藥的用量稍有不慎,就會損傷大腦。
因為擔心腦干損傷,會影響自己以后帶兵指揮打仗,劉伯承最后竟讓醫生不打麻藥,給自己動手術。
醫生當即驚訝到完全不可置信。
后來,在手術過程中,疼痛至極的劉伯承,緊緊抓住手術臺的一角,硬是一聲不吭,讓德國醫生震驚極了。
“我第一次見到這么硬氣的軍人,你是真正的鐵漢子。”
彈觸一目眇,槍傷遍體瘢。
這是陳毅對身經百戰,傷痕累累的劉伯承身上的傷疤的描寫,在詩中,陳毅特意提到了劉伯承被子彈洞穿,損失了一目的戰斗經歷。
2、論兵新孫吳
在早年的戰斗生涯中,劉伯承曾經九次身負重傷,數十次輕傷,他身體的一處處疤痕,都是他的軍功章,都是歷經戰火洗禮留下的磨滅不去的深深烙印。
有人說,在戰場上,劉伯承有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有軍神之譽,這都是在無數次槍林彈雨里歷練出來的,這都是他在大大小小數百次戰斗中總結提煉出來的。
正如劉伯承自己所言,如果說我作戰有些經驗的話,那是子彈告訴我的。
尤為難得的是,劉伯承不但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和突出的作戰指揮才能,而且,劉伯承還具備豐富的軍事理論知識,他還曾經在極富盛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系統學習過三年之久。
伏龍芝軍事學院創建于1918年底,主要是為蘇聯培養高級軍事指揮人才和高級軍事理論人才,蘇聯歷史上的傳奇出色將帥,都出自該校。
例如傳奇英雄夏伯陽、切韋列夫、朱可夫元帥等。
因此,伏龍芝軍事學院又被譽為“紅軍大腦。”
為了能夠進入這所軍事學院深造,那一年已經35歲的劉伯承,一邊苦學俄語俄文,一邊苦學軍事理論知識。
為了學好俄語,對俄語一竅不通的劉伯承,從最初的33個字母學起,每天在自己的手心寫滿生詞,一有時間就背,又在每天清晨提前半小時起床,到操場上大聲練習彈舌音,還特意找了一位學校打掃衛生的女工,日日和她對話,來提高自己的俄語口語水平。
就這樣,功夫不負苦心人。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劉伯承的俄語口語水平就突飛猛進,以至于劉伯承的俄文老師驚訝萬分,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是不是討了個俄國老婆?”
三年異國他鄉苦學,三年收獲滿滿。1930年,當劉伯承回國之后,隨即成為中央軍委智囊,兩年后,又擔任工農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還擔任紅軍總參謀長。
從蘇聯學成歸來,劉伯承從此后,不但在戰場上書寫了輝煌壯麗的戰爭詩篇,還在軍事教育領域,開拓出了又一片天空。
紅軍學校、抗日軍政大學、二野軍政大學,這些在戰爭烽火中建立起來的學校,都曾留下過劉伯承執教的身影。
不單單是在學校,即使是在行軍打仗的間隙,在戰斗之后的休整時間里,劉伯承也總是不辭辛勞,給戰士們傳授軍事理論知識,討論各種戰法。
彼時,在劉伯承的眼里心里,他只想把自己豐富的軍事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一代代傳授下去,讓我們的軍隊戰斗力更強,讓我們的國防力量更加堅不可摧。
3、槍傷遍體瘢
沙場征戰半生,不論是實戰經驗,還是軍事理論知識,劉伯承都是數一數二的高手,可是,這樣一個出色的軍事家,為什么會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時期,沒有進入志愿軍統帥的候選人之列呢?
真的是劉伯承沒有大兵團作戰經驗嗎?
當然不是。
在解放戰爭時期,第一野戰軍共有兵力34.4萬人,第二野戰軍兵力為28萬人。身為二野司令員,可以說,劉伯承和彭德懷一樣,有著豐富的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說劉伯承沒有大兵團作戰經驗,完全是無稽之談。
此外,在彭德懷之后,接替彭德懷擔任志愿軍司令員的陳賡、楊勇,都出自劉伯承的二野,就更加說明,這種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實際上,劉伯承之所以未進入志愿軍統帥候選人之列,是因為當時的劉伯承已經58歲了,比彭德懷還大6歲,并且,因為征戰大半生,舊病纏身,舊傷累累,每遇陰雨天氣,便刺骨作痛。
此去朝鮮,環境異常惡劣,高壓的軍事態勢,極端低溫的環境,還有高強度的指揮作戰任務,都是年近花甲的劉伯承傷痕累累的身體無法承受的。
第二個原因則是,當時的劉伯承,正忙于創建南京軍事學院,這是全軍第一個諸軍兵種合成的高等學府,用以培養優秀諤諤中高級軍官,能夠勝任此項重要工作的,只有劉伯承一人。
第三個原因是,此次赴朝作戰,志愿軍主力部隊是第四野戰軍,而劉伯承和第四野戰軍絕大多數將領都沒有接觸過,不熟悉他們的打法,和諸位將領之間還需要長時間磨合,這對于赴朝緊急作戰任務,明顯是不利的。
而彭德懷則不同,他曾經擔任過紅一方面軍司令員,還擔任過八路軍副總指揮,對第四野戰軍比較熟悉,才剛五十來歲,身體也還好,能夠適應朝鮮戰場惡劣的自然環境。
綜合以上種種,彭德懷自然就成為了志愿軍總司令的最佳人選,而劉伯承之所以未進入志愿軍司令的入選之列,不是不用,是不能用。
軍事學院各項創建工作,非他不可,離他不得。
在劉伯承的主導和推動下,南京軍事學院僅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籌備創建起來了。
后來,南京軍事學院成為我黨我軍培養軍事人才的搖籃,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軍隊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劉伯承功不可沒,貢獻巨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