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的美國政壇,一場由940頁法案引發的風暴正席卷華盛頓。這場被共和黨冠以"大而美"之名的稅改法案,意外成為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這對昔日盟友公開決裂的導火索。
當地時間6月30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用"豬黨"(the PORKY PIG PARTY)這樣極具侮辱性的詞匯抨擊共和黨,并預言該法案將導致美國債務上限飆升五萬億美元——相當于每個美國公民背負1.5萬美元新增債務。
次日特朗普的反擊同樣犀利,他暗示這位科技巨頭不過是政府補貼的寄生蟲,甚至威脅動用其親手創立的政府效率部(DOGE)展開調查。這場世紀罵戰背后,折射出美國政治經濟體系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
法案本身是典型的華盛頓政治產物。文本中既包含共和黨傳統主張的大規模減稅條款——未來十年減稅規模達4萬億美元,又夾雜著新能源補貼削減(這對馬斯克的太陽能和電動汽車業務構成直接威脅)、社會保障支出壓縮等爭議內容。
更耐人尋味的是,法案同時大幅增加軍費和邊境安全支出,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設計,連共和黨內部都出現嚴重分歧。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一針見血地指出,共和黨試圖在"夜晚的死寂中"突擊通過這份民眾尚未充分認知的法案。而馬斯克的憤怒在于,該法案直接沖擊其擔任負責人的政府效率部核心工作——該部門成立初衷正是削減政府浪費和提高行政效能。
馬斯克的批判絕非一時沖動。早在5月22日眾議院通過法案初稿時,他就警告這將與政府效率部的改革目標背道而馳。6月28日參議院審議階段,他更預言法案會"摧毀數百萬就業崗位"。這種持續半年的反對聲浪,與其說是對特定政策的異議,不如視為科技資本與傳統政治力量的話語權爭奪。
作為同時掌控太空探索、電動汽車、腦機接口等未來產業的實業家,馬斯克對"五萬億美元債務"的恐懼具有技術官僚式的精確計算——他清楚這筆錢足以建造500座火星基地或改造全球電網。而特朗普的回應則充滿民粹主義色彩,將辯論焦點巧妙轉向"電動汽車強制令"這個更容易引發中西部藍領共鳴的話題。
雙方矛盾的深層是兩種治國理念的碰撞。馬斯克倡導的"工程師治國"強調用數據模型優化社會運行,其組建新政黨的呼吁實質是希望科技精英獲得更大政治話語權。而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主義則堅持政治必須服務于本土產業工人,他在帖文中刻意強調"回南非老家"的威脅性表述,正是激活選民排外心理的經典話術。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批評的"瘋狂支出"主要指向軍費擴張和富人減稅,而特朗普反擊時卻刻意混淆為新能源補貼——這種辯論策略上的不對等,反映出當代政治溝通的吊詭現實。
經濟維度上,這場沖突揭示了美國產業政策的根本困境。"大而美"法案試圖同時滿足軍工復合體、傳統能源集團和科技新貴的需求,最終變成各方都不滿意的妥協方案。馬斯克旗下企業確實累計獲得超過200億美元政府補貼,但這些資金催生了全球領先的電動汽車產業鏈。
特朗普威脅撤銷補貼的言論,實則動搖了投資者對美國產業政策連續性的信心。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政府效率部這個被馬斯克視為畢生政治成就的機構,現在可能反過來成為調查他自己的工具。
政治光譜分析顯示,馬斯克的立場正在發生微妙位移。從早期支持特朗普稅改,到現在抨擊共和黨為"豬黨",其政治訴求日益接近進步派主張的"富人增稅"。但與傳統民主黨人不同,他反對擴大社會福利支出,而是主張將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和科技研發。
這種"科技民粹主義"能否形成第三極政治力量,取決于其能否在藍領工人與知識階層間建立新同盟。特朗普團隊顯然意識到這種威脅,其帖文中刻意將馬斯克塑造為"外國裔精英剝削美國"的形象,正是要瓦解這種潛在聯盟。
這場爭端的社會影響已超越政策辯論本身。馬斯克擁有1.2億推特粉絲,其每條推文都能引發全球媒體連鎖反應。將共和黨稱為"豬黨"的激烈措辭,打破了美國精英政治"表面和睦"的傳統。而特朗普作為現任總統公開威脅調查私營企業主,同樣開創危險先例。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當科技巨頭與行政權力公開對抗,企業將不得不更深度地卷入政治博弈。微軟、蘋果等科技企業近期突然加大政治游說投入,正是對這種新常態的應激反應。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上世紀30年代,亨利·福特與羅斯福政府的對抗同樣始于產業政策分歧,最終催生現代美國政商關系框架。今天馬斯克與特朗普的較量,或許正在塑造數字時代的新規則。
當940頁的法案文本在參議院陷入僵局,當"五萬億美元債務"成為社交媒體熱搜詞,普通民眾更需要清醒認識到:這場表面關于數字的爭論,實質決定著未來二十年美國社會資源的分配方向。無論是馬斯克向往的"星際文明",還是特朗普承諾的"偉大美國",都需要建立在財政可持續性的堅實基礎之上。
隨著2026年中期選舉臨近,這場沖突的政治效應將持續發酵。馬斯克已明確表示要讓支持法案的議員"輸掉初選",而特朗普團隊則開始審查與SpaceX的政府合同。在政治極化日益嚴重的美國,"大而美"法案很可能成為壓垮兩黨制的最后一根稻草。
或許正如馬斯克所言,美國確實需要新的政治力量——但問題是,這個以推特為戰場、用表情包當武器的時代,還能孕育出具有真正變革能力的政治實體嗎?答案可能藏在每個普通選民的手機屏幕里,等待下一次指尖的滑動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