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記者 喬聚
6月的東京,蟬鳴尚未撕破夏日的靜謐,東京中國文化中心的穹頂下卻已流淌著汩汩詩意。6月28日這個尋常的周末上午,“有一種音樂——李永亮原創第六部十四行詩朗誦會”如約啟幕,將十四行詩的古典韻律與現代情感編織成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當日本華僑華人合唱協會女聲合唱團身著素色長裙款款登臺,《茉莉花》的清音與《早春賦》的雅韻在穹頂下交織成網。空靈的和聲如晨露般沁入心脾,這場以“音樂”為魂的詩意之旅,便在這氤氳著東方美學的序曲中悄然啟航。華文作家協會理事、自由撰稿人霞光的致辭恰似月光下的簫聲,為整場活動暈染開深情的底色;而朗誦代表王子江擲地有聲的開場白,則如定音鼓般叩擊著每位聽眾的心房。
十二位朗誦者依次踏上這方被詩意浸潤的舞臺,他們以聲線為筆,在十四行詩的素箋上勾勒出十二幅情感圖譜。有青春記憶里單車后座的悸動,有產房外父親踱步的焦灼,有異國街角飄來的鄉音,更有臨終病房里最后的絮語。當《女兒今天做新娘》的詩句被娓娓道來,聽眾席間已響起細微的啜泣;而《戰鷹向北方飛去》的鏗鏘音節,又讓無數人想起歷史長河中那些未竟的離歌。這些被壓縮在十四行詩格里的故事,在朗誦者或清越或沙啞的演繹中,綻放出驚人的戲劇張力。
中場點評環節堪稱智慧與詩意的雙重變奏。吳敏老師以學者般的嚴謹剖析著詩句的肌理,從“警報聲”的意象選擇到“天籟之聲”的哲學隱喻,她的解讀讓文字背后的深意纖毫畢現。而李永亮作為原作者,則以創作者的浪漫揭開詩作的胎記:當談及《帶來光明的音符》中盲女復明的奇跡時,他眼中閃爍的光芒比任何注解都更具說服力。主持人怡萍恰似一位優雅的指揮家,用精妙的過渡語將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讓整場朗誦會始終流淌著行云流水般的韻律。
茶歇后的交流環節更顯溫馨。日本華文作家協會理事朱惠的發言令人耳目一新,她將詩歌朗誦比作“在異國他鄉打開一扇雕花木窗”,讓鄉愁與現世在此刻和解。贊助方代表王天云則以幽默談及國航航班與詩歌的奇妙關聯,引得滿堂會心而笑。當李永亮起身致謝時,他身后的大屏幕正播放著詩集手稿,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無聲訴說著創作背后的千鈞之力。
最動人的場景出現在活動尾聲。一位銀發老者顫巍巍舉手,這位自稱“與詩歌絕緣半生”的聽眾,此刻眼中泛著異樣的光彩:“我原以為十四行詩不過是西方人的文字游戲,卻在這晨光中聽見了自己心跳的回聲。”他的話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的確,當傳統詩朗誦總在追求聲嘶力竭的激情時,這場朗誦會卻以“大音希聲”的境界,讓每位聽眾在靜默中聽見了靈魂的共振。
抽獎環節的歡聲笑語中,主持人怡萍的結語如詩般落下:“愿這些文字成為照進您生命的光束,讓每首詩都化作獨特的生命樂章。”此刻,文化中心外的櫻花早已零落成泥,但詩句的芬芳卻將在異國他鄉久久縈繞。這場以詩為舟、以樂為楫的文化擺渡,不僅為在日華人華僑的精神原鄉注入清泉,更在全球化語境下,為十四行詩這株古典植株培育出新的文化根系。
分別之際,人們帶著詩集與感動離去,而那些被音樂浸潤過的詩句,已然化作記憶星空中永不消逝的音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