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推介會上,參展客商對興安盟大米產生濃厚興趣。 劉也 攝
2024年12月,在第26屆國際米食味品鑒大會頒獎典禮上,內蒙古興安盟大米以晶瑩如玉的質感、綿軟清甜的口感,從全球38個國家選送的5136份樣品中脫穎而出,斬獲“特別優秀獎”。這一被譽為“大米界奧運會”的國際頂級賽事,將中國草原稻米的獨特風味鐫刻進世界優質農產品版圖。
這是繼2023年獲得“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后,興安盟大米再次獲得國際專業認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262.87億元、成功通過歐盟有機認證、日本JAS(日本農業標準)有機認證……這一系列成績標志著中國草原生態稻米正式躋身世界高端農產品行列,展現出我國農業品牌化戰略的突破性成果。
生態筑基:從“天賦異稟”到“匠心耕作”
清明時節,興安盟的田間地頭便熱鬧起來,處處是農民和農機忙碌的身影。在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先鋒村育秧大棚內,稻農們或駕駛平地車平整土地,或搬送稻種,或調試灌溉設備……每一項精細的工作都在為今年的育秧工作做足準備。
興安盟地處北緯46度,是世界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種植帶”,我國東北黑土帶向松嫩平原過渡的黃金地帶。興安盟擁有年均2800小時日照、晝夜溫差15攝氏度的氣候稟賦,洮兒河、歸流河等6大水系滋養出100多萬畝優質稻田。但先天優勢如何轉化為市場勝勢?當地打出了“生態牌”。
“科學選種良種、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廣泛應用綠色種植技術,是興安盟大米升級的關鍵。”興安盟農牧局局長李振林說。
立足興安盟大米用種需求,依托袁隆平水稻院士工作站、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等科技力量,近年來興安盟構建起育繁推一體化的良種繁育體系,良種覆蓋率達到98%。同時,著力構建稻米產業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在沿河沿岸土壤條件較好的地方建立興安盟大米產業基地,穩步推進規模化經營,全盟綠色有機水稻認證面積達12萬畝以上。為在種植環節保障興安盟大米品質,興安盟聚焦實用技術推廣,重點實施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測深施肥、測土配方等關鍵技術,配套推廣寬窄行高光效栽培和淺濕干間歇灌溉模式,顯著提升肥料、農藥及水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科技賦能下,傳統農耕正在發生質變。二龍屯水稻全程可追溯示范基地、義勒力特鎮綠水田物聯網質量控制中心突泉縣智慧農業云平臺……智慧農業為興安盟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添翼賦能。“以前種地靠的是經驗,現在農機上配有電動方向盤、自動導航系統和衛星平地系統,省時省力,效率還高。”好力保鎮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崗介紹智慧農業帶來的新變化。
標準破局:用“制度密碼”破解同質化困局
在興安盟草原三河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在分裝新設計的興安盟大米統一包裝。包裝上的GI標識格外醒目——高品質的興安盟大米從這里遠銷全國各地。2021年,興安盟大米成為內蒙古首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糧食產品。
“過去各家企業各自為戰,市場上出現過十幾種包裝樣式。”興安盟大米協會會長高海亮回憶品牌整合的陣痛期。為打破“有品類無品牌”的困境,當地構建起“四梁八柱”標準體系:先后印發《興安盟米產業“雙百雙千”工程大米產業發展指導意見(2019-2022年)》等重要文件,構建起完備的品牌建設制度體系;支持企業開展綠色、有機水稻產品基地認證;建立興安盟大米原料收購擔保基金;增設興安盟大米專營店、中轉倉儲庫;授權興安盟大米加工龍頭企業產品進商超;扶持興安盟大米加工龍頭企業開展線上銷售業務;發展興安盟大米駐外商會以及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地理標志行政執法保護。
截至目前,全盟有大米生產企業34家,其中興安盟大米授權用標企業38家,全盟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大米企業加工水稻26萬噸,銷售收入達15.8億元。全盟稻田總面積115萬畝,其中綠色有機認證面積穩定在12萬畝左右。
一粒米富裕一方百姓,撬動一個產業。近年來,興安盟依托“企業+農戶”模式,大力發展水稻產業。全盟100多家稻米企業、合作社積極聯結農戶,在選種、育苗、種植、銷售上下功夫,為農戶提供水稻品種、種植技術指導等專業化服務,引導農戶自愿做好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等工作,助力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過去,種糧靠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如今,眾多農戶抱團種糧,豐收又增收。
興安盟家禾米業有限公司通過京蒙協作落地興安盟,通過土地流轉、優先用工等模式,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業的發展,更為180余名農牧民開辟了增收的新渠道。“我們以每畝700元的價格把土地流轉給米業,還能通過在米業務工進行水稻管理,這就多了一份收入。”科右前旗察爾森鎮察爾森嘎查村民王文亞說。
文化賦能:讓“一碗飯”講出動人故事
如何讓優質的興安盟大米賣出更高的價格?這不僅是市場挑戰,更是品牌塑造的課題。為了賦予興安盟大米更深厚的價值和文化內涵,當地積極推動大米衍生產品的研發與創新。通過與江南大學、中國食品研究院以及廈門大洲等科研機構的緊密合作,一系列創新的衍生產品如自熱米飯、牛奶鮮米布丁、大米化妝品、米乳以及大米伴侶等相繼問世。這些產品的成功研發,不僅顯著提升了大米的附加值,更為興安盟大米品牌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興安盟烏蘭浩特義勒力特鎮,萬畝稻田化身巨型畫布。以不同顏色稻種“繪制”的“風吹麥浪”大地藝術景觀,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這是興安盟“農文旅”融合的生動縮影。三合民俗體驗館、“敖包山”稻田景區……通過構建“旅游+水稻產業”的模式,成功打造了旅游、研學新的網紅打卡地。同時,通過推出“我有一畝田”“稻夢空間”等創新營銷模式,不斷提升了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品牌傳播戰場,新農人玩轉數字化營銷。水稻種植大戶宋春平,通過直播講解稻米的生長環境、種植生產、蒸煮方式和大米口感,將興安盟大米賣向了全國,目前已經實現線上銷售1.1萬余單。“我們把種植過程做成科普短視頻,讓消費者看見從種子到大米的綠色生長過程。”她展示的賬號已積累2萬粉絲。
文化創意持續為品牌增值。在興安盟大米故事館,通過圖片、文字和實物等多種方式,從“種植與加工”“生態與科技”“民俗與文化”三部分全方位展示興安盟大米的種植歷史、生態優勢以及科技創新成果,將打造研學、科普互動、參觀體驗融為一體,讓更多人了解興安盟大米。
從靠天吃飯到憑標立市,從“原字號”到“金招牌”,興安盟大米的品牌化之路印證著現代農業的深刻變革。當黑土地邂逅現代科技,當農耕文明碰撞創新思維,一碗尋常米飯正在書寫不凡故事。這背后,是堅守“糧心”的初心,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在糧食品牌建設的征程上,興安盟不僅種出了好大米,更培育出值得借鑒的品牌方法論——以生態定調、以標準立信、以文化鑄魂,這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動實踐。(李健萍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