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萎縮患者常出現走路不穩、肢體震顫等癥狀,從中醫角度來看,這些問題多與脾腎虧虛、痰濕阻滯、氣血不足密切相關。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溫化陽氣,若脾腎功能失常,水濕內停聚而成痰,痰濕阻滯經絡,氣血無法濡養腦髓與肢體,就會導致小腦失養、筋脈失和,出現走路搖晃、動作失調等表現。
為啥會出現脾腎虧虛、痰濕阻滯?
脾失健運:長期飲食不節(如嗜食肥甘厚味、生冷油膩)、思慮過度,損傷脾胃,導致水濕代謝失常,痰濕內生;
腎陽不足:年老體衰、久病傷腎或房勞過度,致腎陽虧虛,無法溫化水濕,痰濕更易凝滯;
氣血不足:脾腎虛弱會影響氣血生化,氣血虧虛則腦髓失養,肢體失于濡潤,加劇共濟失調。
中醫妙方:溫陽化濕,補髓通絡
盛勁強大夫在臨床中運用一張經驗方,對脾腎虧虛、痰濕阻滯型小腦萎縮療效顯著,組方如下:
黑順片、桂枝、干姜、巴戟天、淫羊藿、黃芪、雞血藤、當歸、黨參、熟地黃、蒼術、茯苓、厚樸、石菖蒲、柴胡、枳實、黃芩
方解:三管齊下調病機
溫補脾腎,升發陽氣
黑順片、桂枝、干姜、巴戟天、淫羊藿:溫補腎陽,振奮脾陽,如同給身體 “點燃暖爐”,促進水濕運化。《內經》言 “陽化氣,陰成形”,陽氣充足則痰濕如冰遇暖,自然化開。
補益氣血,濡養腦髓
黃芪、黨參、當歸、雞血藤、熟地黃:大補氣血,暢通經絡,為腦髓提供充足營養,改善頭暈、乏力等氣血不足癥狀。
燥濕化痰,疏肝理氣
蒼術、茯苓、厚樸、石菖蒲、干姜:溫化寒濕,健脾化痰,從源頭切斷痰濕生成;柴胡、枳實疏肝理氣,緩解焦慮情緒;黃芩清解郁熱,防止痰濕化熱。
62 歲的王女士,患小腦萎縮 3 年,走路需家人攙扶,雙手持物震顫,伴有腰膝酸軟、上身怕熱、焦慮失眠、舌體胖大、齒痕明顯、舌苔白膩。盛勁強大夫辨證為 “脾腎陽虛、痰濕阻滯兼肝風內動”,予以上方加減治療。
服藥 1個療程:腰膝酸軟減輕,怕熱癥狀緩解,攙扶下行走穩度提升;
服藥3個療程:可獨立行走10 米,雙手震顫幅度減小,焦慮情緒改善,舌苔白膩明顯消退;
鞏固治療半年:生活基本自理,能完成買菜、做飯。
中醫調理小腦萎縮,重在 “溫陽化濕以治標,補髓通絡以治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