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誰也沒有想到,韓國政府突然宣布,對自中國進口的不銹鋼厚板征收21.62%的反傾銷稅,為期五年,而理由則是所謂的中國鋼材“傾銷”沖擊本土市場。
面對這一舉措,中國商務部在沉默五天后迅速作出回應,在6月30日,中國宣布對歐盟、英國、韓國及印尼的不銹鋼鋼坯和熱軋卷續征反傾銷稅,將原定于7月到期的五年措施再度延長。
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貿易博弈背后,在韓國總統新上任的背景下,折射出的是中韓產業競爭、政治角力與外交策略的深層博弈,而韓國總統李在明在此關鍵時刻展現出的務實態度,成為化解危機、維護國家利益的關鍵。
產業競爭與政治博弈的交織
2025年6月4日,隨著李在明在韓國國會的正式宣誓就職儀式,也正式開啟了總統任期的,在現場,李在明不僅偕夫人于國會前向民眾致意,現場更是懸掛"恢復民生"標語,凸顯其經濟復蘇的執政優先級。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李在明的一系列行動,國際上都普遍的進行了猜測,表明出李在明的策略將會出現中立現象,而非是曾經的親美政策。
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2025年6月26日,韓國政府突然宣布,對自中國進口的不銹鋼厚板征收21.62%的反傾銷稅,為期五年。
而韓國政府的解釋則是稱,為了“保護本土產業”,韓國作為全球不銹鋼生產大國,其浦項制鐵等企業長期占據高端市場,然而近年來中國不銹鋼產業通過技術升級與成本控制,迅速崛起。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韓不銹鋼厚板出口量同比增長28%,價格較韓國本土產品低15%-20%,直接沖擊韓國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韓國產業研究院報告指出,韓國不銹鋼行業產能利用率已從2023年的82%降至2025年的68%,超過30家中小型鋼廠面臨倒閉風險。
在此背景下,韓國政府以“中國鋼材傾銷沖擊本國市場”為由,正式實施反傾銷稅,試圖保護本土產業。
然而此舉亦引發中方反制,預計將影響中國200億元出口額及2萬就業崗位,迫使中國必須以同等力度捍衛產業利益。
中國反制與戰略應對
但事實上,韓國此次對中國不銹鋼產品征稅的決定,并非單純的經濟舉措,其表面上是保護本土產業的“防御性措施”,實則暗藏多重政治考量。
比如當前韓國執政黨與在野黨圍繞下屆大選展開激烈博弈,反對黨不斷指責現政府對華政策“軟弱”,要求采取強硬貿易措施。
而通過征收反傾銷稅,韓國政府既回應了國內產業界的訴求,也在選前塑造“保護本土經濟”的形象。
此外韓國不銹鋼厚板廣泛應用于造船、建筑、工業等領域,其產業困境已引發社會關注,政府需通過行政手段緩解壓力。
而面對韓國征稅,中國商務部于6月30日迅速作出反制,宣布對來自歐盟、英國、韓國和印尼的不銹鋼鋼坯和不銹鋼熱軋卷續征反傾銷稅,期限延長五年。
中國選擇在五天后出手反制,絕非倉促應對,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部署,從法律層面看,中國依據WTO《反傾銷協定》第11條,通過“日落復審”程序掌握充分證據,確保措施在框架內合法合規,避免陷入被動。
從產業層面,中國不銹鋼產業正處于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高附加值產品占比已達35%,但高端技術仍受韓國壓制(如浦項制鐵的冷軋技術市場份額超20%)。
同時續征反傾銷稅不僅是對韓國產業遏制的反擊,更為本土企業爭取技術突破的時間窗口,此外這一舉措亦具有戰略威懾效應,警示韓國在貿易政策中需權衡利弊,避免單方面破壞合作根基。
李在明的明智選擇
面對中方的強硬反制,李在明并未選擇升級對抗,而是展現出“實用主義外交”的鮮明特質,其政策核心始終圍繞“韓國利益優先”,拒絕被意識形態或外部壓力綁架。
他強調“不分進步派或保守派,立足國家利益推進外交”,在薩德部署、臺海問題上明確劃界,既反對追加薩德以規避中方制裁,又直言兩岸問題“與韓國無關”,拒絕卷入大國沖突。
這樣的表現源于尹錫悅時期,因中韓關系跌至低谷,直接導致了導致半導體、稀土產業鏈受損,出口下滑與貿易逆差擴大的結果下所做出的選擇。
因此李在明上臺后立即調整策略,將經濟復蘇列為優先任務,通過發放全民消費券、投資AI與半導體產業等措施提振內需,同時在對華關系上“以合作化解矛盾”,避免貿易戰進一步拖累經濟。
而李在明的選擇背后,是韓國經濟“絕望境地”的現實倒逼,其施政演說中直言韓國面臨投資消費萎縮、美國關稅政策沖擊等多重危機,補充預算案需緊急通過以穩定財政。
在此背景下,若與最大貿易伙伴陷入長期對抗,將進一步加劇經濟困境,因此李在明以“冷靜理性”替代“情緒對抗”,既維護了韓國在貿易爭端中的底線,又通過“不選邊站”的外交策略在中美博弈中爭取緩沖空間。
這種“以柔克剛”的智慧,既避免了本國企業遭受更大損失,也為后續通過談判協商解決爭端保留了余地。
因此此次爭端或呈現“有限對抗、尋求妥協”的態勢,短期內,雙方可能通過WTO框架下的磋商或雙邊談判,調整關稅幅度或尋求替代解決方案。
但從長期來看,中韓需在產業互補性上探索合作空間,例如中國提供中低端產品,韓國專注高端技術,避免零和博弈。
此外,全球鋼鐵產能過剩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或推動更多國家加入此類爭端,未來國際協調機制的重要性將進一步凸顯。
結語
中韓貿易摩擦的階段性升級,本質是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競爭與政治博弈的縮影,李在明的務實態度,為兩國關系注入“降溫劑”,但長遠解決仍需雙方回歸互利共贏的軌道。
中國通過反制捍衛產業利益的同時,亦需警惕貿易壁壘對供應鏈的長期影響;韓國則需在保護本土產業與維護對華合作間尋找平衡點。
而在未來,李在明政府能否在“實用外交”的框架下,推動雙方通過對話協商化解矛盾,這或將成為中韓關系走向的關鍵。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
《韓國總統李在明首次發表施政演說:推進實用外交》——界面新聞
《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等地的進口不銹鋼鋼坯等繼續征收反傾銷稅》——新京報
《中國出手!反制開始!稅率最高達103.1%!期限5年!稅率最高達103.1%!期限5年!今起實施。》——蕪湖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