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女士一家在中介陪同下參觀新居,未曾想新房地面竟存在巨大缺口。
造成老人墜落至樓下,身體多處骨折,緊急送入重癥監護室救治。
目前傷者已在ICU接受治療長達十三日,而中介與開發商相互推諉責任。
新房為何出現“缺口”?事故責任究竟如何劃分?
孔女士家庭位于河南許昌,家中包含八十歲高齡長輩及年輕成員。
原有住房空間已顯緊張,居住條件亟待改善。
購房計劃早已提上日程。
六月十七日,中介致電推薦某復式結構住宅,聲稱十分契合該家庭需求。
考慮到房屋選購需全家共同商議,孔女士欣然接受看房邀約。
未料此次看房竟演變為家庭悲劇,原本充滿期待的選房之旅突遭變故。
“發現地面空洞時,父親已渾身是血倒在地上”,孔女士含淚向記者回憶。
據家屬描述,當日一行人通過中介前往樓盤查看樣板間。
房屋格局令全家人頗為滿意,甚至開始憧憬未來生活場景。
為確認實際空間布局,家屬提出實地考察請求。
中介隨即協調銷售人員,安排參觀同類戶型。
當抵達目標樓層時,發現房屋處于鎖閉狀態。
正欲返回取鑰匙期間,銷售注意到樓上正在進行裝修作業。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決定帶領家屬前往查看。
恰逢施工人員離場,僅留下零散建材與工具。
盡管房門未鎖,但未經業主許可擅自進入顯然不合規范。
銷售仍堅持帶人進入,認為短暫逗留不會造成影響。
事實證明這種僥幸心理終釀成大禍。
年逾八旬的孔老先生萬萬沒想到,這次看房竟導致自己重傷住院。
當家屬分頭查看臥室時,老人緊隨其后。
突然傳來重物落地聲響,老人瞬間消失在眾人視野中。
驚慌失措的家屬四處搜尋,在隱蔽區域發現約1.5米直徑的預留孔洞。
推測老人因視力不佳誤踏空洞,直接墜落至下層空間。
現場可見老人滿身血跡、失去意識,眾人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轉運途中患者持續昏迷,最終被收入ICU搶救。
經診斷確認,患者左側軀干多發性骨折伴右臂完全斷裂。
前后反差之劇烈令人唏噓不已。
面對突發狀況,家屬第一時間聯系涉事雙方尋求解決方案。
雙方卻采取回避態度,將問題反復推給對方處理。
后續發展更令人失望,中介徹底失聯,開發商雖承認部分過失但拒絕全額擔責。
無奈之下,家屬選擇向媒體曝光事件經過。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中介竟是孔女士熟識友人。
事發后既無慰問亦無溝通,令人心寒。
記者以陌生號碼嘗試聯絡中介,對方堅稱自身同樣受害。
強調看房活動由開發商主導,作為第三方無法預知房屋內部構造風險。
“本人最后進入房間,根本不知曉此處缺失樓梯”,她解釋道。
所謂“缺口”實為預留安裝樓梯位置。
即便如此,在家屬提出面談要求時,該中介仍以“建議走法律程序”為由掛斷電話,此后再無回應。
隨后記者陪同家屬前往售樓處尋求解釋。
現場聚集七八名親屬質問工作人員。
試圖辯解稱“參觀前已作提醒”...
話音未落即被家屬打斷:“全程無人告知房屋正在施工,連基本防護裝備都未提供!”
此番反駁令工作人員啞口無言,轉身逃離現場。
行為舉止更加激化矛盾,引發更大不滿。
追至門外時,對方正致電上級匯報情況。
轉而聲稱此事純屬員工私自行為。
表示帶隊參觀系個人決策,管理層毫不知情。
從時間維度考量,工作時段內履職行為理應視為公司授權。
迫于壓力,經理最終同意承擔相應責任。
但仍堅持中介需分攤部分過失。
然而關鍵責任人現已失聯,協商基礎不復存在。
到達中介辦公場所后,接待人員僅承諾另行約定會談時間。
對于急需救治資金的家庭而言,此類拖延策略顯然難以接受。
最終家屬決定啟動司法程序,明確各方法律責任。
事件中最無辜的當屬房屋業主,尚未入住便遭遇意外事故。
業內人士評論:“從業七年始終堅持禁止攜帶老幼群體看房,除非簽署免責協議。”
確實,特殊人群安全風險極高,一旦發生意外后果不堪設想。
各位讀者如何看待本次事件中的責任劃分?
本文信息來源:
【1】河南廣播電視臺民生頻道,6月30日,“中介聯系置業顧問帶人去看房,八十多歲老人參觀過程中摔傷住進ICU,售樓部:他們到正裝修的業主家里看的房,是員工的個人行為,家屬:連一個安全都沒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