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漲了,但漲得有點費勁,或者說動力不足。
原因無他,就是小麥的供應太大,而消耗不足。
所以,盡管小麥再次上漲,但價格依然是在1.22-1.235元/斤之間晃蕩,1.25仍然是小麥致命的天花板。
所以我們說小麥上漲,需要時間。
需要時間干嗎呢?
就是消化供應壓力。
那么,怎么消化呢?
就是收購,包括政策及各庫點的收購,也包括貿易主體的收購建庫,也包括需求企業的收購。
目前來看,隨著河南、安徽小麥啟動托市以后,政策及各庫點的小麥收購正有序進行,而企業方面呢,只能說是一半一半。
面粉企業基本沒戲,需求本來就差,然后又是淡季,所以提不起來。
飼料企業呢,已經有所抬頭,因為隨著玉米的拉漲,多地玉米價格已經反超小麥,增強了飼料企業采購小麥的信心。
這么來看,似乎是萬事俱備,只差東風。
差哪一個東風呢?
就是貿易主體。
貿易主體的收購在進行,但是總體來看,不強烈,因為信心不足。信心不足意味著大家對小麥的預期不高,預期不高意味著市場的看漲小麥的情緒并不是很濃。
為什么不濃呢?
還是那個原因,小麥供應太大。
別看又是收購,又是替代的,這只是動作,而不是結果。
結果是什么?
結果要看收了多少,替代了多少,這才是決定小麥行情的關鍵因素。
雖然當前河南和安徽都啟動了托市,但目前來看,由于是分批逐批啟動,所以相對比較慢,并沒達到市場的預期。
而小麥六大產區,當前只啟動了兩個產區的托市,能收多少呢?這個是問題。
而且小麥的壓力不是一般的大,頭頂的大山太多。
比如去年的余糧就不少,還有各級輪換糧,還有托市小麥拍賣,再加上減產不及預期的新麥。
好家伙,這么龐大的供應壓力單單指望著需求去消化,根本消不動。
面粉消費是剛需,就算是再提振也有限,一天吃兩個饅頭總不能一下變成吃十個,不現實。
面粉企業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消化不了這么多小麥。
所以小麥的消化任務就落到了飼料替代和托市收購上。
可以說飼料企業消化小麥既是趨勢,也是任務,而樂觀預估,消化量級可能達到2000萬到3000萬噸,但這基本也是極限了。
農業是政策性行業,所以最后還得政策來托底。
最近又有一個傳聞,說繼河南、安徽之后,河北、江蘇也要相繼啟動托市。如果消息屬實,托市小麥收購將逐漸發力,進而拉動市場看漲情緒,那么小麥這最后一腳也就有希望了。
托市收購也是政策調控市場的手段之一,隨著托市的持續,小麥行情往往會上漲,收的小麥越多,上漲的幅度也就越大。
那么,會不會啟動呢?
繼續關注吧。
本文完,歡迎關注并點贊,給個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