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國家大力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保障糧食安全、夯實農業根基的政策指引下,一系列聚焦耕地保護利用、數智技術賦能農業等舉措持續落地。為推動政策實踐,助力區域糧油產業發展,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農業產業融合分會舉辦的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公益培訓班第三次課程——數智農服助力衡水0-5萬畝復制研學活動,于7月18-19日在河北衡水舉辦。此次研學農業領域專家、從業者,圍繞政策落地、技術應用等內容展開,為衡水農業規模發展注入新動能。
研學現場
單產提升為要
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謝建華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原主任謝建華指出,當前我國耕地資源及質量現狀凸顯三大矛盾:數量平衡遇瓶頸、質量平衡難度大、生態平衡矛盾深。對此,要通過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嚴格耕地保護制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輪作休耕試點等重大工程技術項目多維發力。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守耕地保護要求,提升耕地質量與產能,為糧油作物單產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筑牢根基,保障耕地永續造福。
基于此,眾多涉農企業積極探索實踐,以期為農戶提供可復制的解決方案,助力糧食增產增收。
在此次培訓活動中,世季樂耕(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江蘇樂耕益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智能系統,以“好技術+好軟件+好產品”三位一體為核心路徑,通過整合優質種植技術、數字化管理軟件及適配農資產品,構建從種植到管理的全鏈條支撐體系,目前已在多地打造出糧油作物增產15%-20%的示范樣板,為農戶增產增收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核心技術支撐
破解規模種植難題
魏柳靜
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副秘書長魏柳靜詳細介紹了小麥玉米產業互聯網26縣合作模式。該模式以江蘇樂耕益農為“鏈長”企業,聯合黃淮海地區“鏈主”企業天道益農及26縣優秀服務商,構建起小麥玉米賦能型產業命運共同體。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0成本在線化技術服務、集成方案反向集采和農機飛防集中調度,既降低種植戶成本,又讓產業鏈各環節受益。依托“樂耕農服”數字系統,作物種植被拆解為關鍵節點,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精準管理模式,天道益農憑借13年經驗,使小麥、玉米畝產分別達1723斤、1830.76斤,服務用戶畝純收入936元。在衡水,該模式從之前的5戶樣板田,發展到去年1萬畝、今年5萬多畝,反向供應鏈還減少了農資流通環節,降低了采購成本,實現了農服模式的快速擴張。
據了解,該模式有著清晰的推廣規劃:2025年下半年在黃淮海地區復制50個縣,每縣300畝高產樣板田,1年半內實現單縣服務萬畝以上,同時在西北、東北等地區打造可復制模型;2026年拓展至黃淮海376個縣,2027年覆蓋全國糧食主產區。此模式不改變農民意愿,通過專業化服務解決大小農戶生產痛點,真正讓種植戶低成本、在線跟隨頂尖農業專家,輕松種出好作物。
據悉,樂耕農服軟件系統入選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官方推薦首批實用、好用、管用的軟件系統推薦名錄。一地創新,全國推廣,各地選用。運營企業也獲多項行業榮譽,為農業現代化和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蘆小培
天道益農石家莊公司總經理蘆小培,詳細介紹了天道益農“賣標準、賣產量”的創新模式。其核心是從傳統“推銷農資”向輸出種植標準,已在衡水等地形成可復制經驗。
他指出,該模式以技術方案為切入點,不為農戶推銷具體產品,而是提供小麥、玉米等作物的全周期種植標準。如明確玉米種植密度需在5000-6500株/畝,小麥春管需按苗情分類施策。農戶認可方案后簽訂服務合同,農資需求隨方案自然落地;運營中,技術方案保持“標準化+靈活性”:基礎框架固定,同時根據土壤、氣候等實時調整。結算采用定金貨到付款,或享受農服合作協議對接銀行貸款渠道,獲得定向用于種植生產的資金,打造“左手”+“右手”+“一雙眼”的線上線下數字化結合的創新模式,極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目前,該模式在衡水快速推廣,從零星樣板發展到規模化服務,且可橫向復制至其他作物。其聚焦技術輸出、聯合專業伙伴的思路,為農業規模化種植提供了高效路徑,受到業內認可。
魏春林
衡水阜城地區種地大戶魏春林進一步分享到,2023年起與天道益農合作,采用全流程種植方案,引入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配合液體肥集中采購,解決了當地缺水問題,氮肥成本降至原來的1/3;通過數字化工具“樂耕農服”記錄農事,結合“復盤會”優化管理,其種植效率和產量大幅提升:2024年小麥最高畝產1370斤、玉米1600斤,100畝核心地塊實現“噸半糧”,畝均純收入約800元。
如今,他的1500畝園區成高產樣板,6人團隊通過精細化管理帶動周邊農戶。不少農戶效仿其種植模式,畝產顯著提高。從“農業門外漢”到“示范戶”,魏春林的轉型印證了精準技術與科學管理對提升產量的關鍵作用。
適配產品助力
夯實增產物質基礎
在政策引導下,數智技術為糧油單產提升提供了“智慧引擎”,而要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增產成果,離不開適配的產品體系與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支撐。無論是耕地質量的修復改良,還是農資供應的高效匹配,亦或是種植環節的精準施策,都需要的整體方案作為保障——這既包括針對土壤退化等問題的修復產品,也涵蓋農資供應鏈的數字化優化,更需要將技術標準、產品適配與種植需求深度融合的系統性服務,從而為糧油作物單產提升筑牢“從土壤到收獲”的全周期物質基礎與實施路徑。
胡鑒
會上,海南安利達生物活菌研究所所長胡鑒對樂耕農服打造的作物全生育周期整體解決方案做出詳細介紹。他表示,通過“數智化賦能+全環節覆蓋”的模式,為小麥、玉米等糧油作物單產提升提供了可落地、可復制的實踐路徑。無論是耕地質量的修復改良,還是農資供應的高效匹配,亦或是種植環節的精準施策,這套方案都以“技術為核、產品為基、服務為橋”形成閉環,尤其在小麥、玉米兩大主糧作物上,已細化為覆蓋播種、施肥、植保、收獲等關鍵節點的16個標準化服務模塊(SKU),真正實現“從土壤到收獲”的全周期護航。
數字軟件賦能
實現精準種植管理
在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的今天,以技術創新破解生產痛點、以數字工具提升服務效能,已成為農業綜合服務商助力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核心路徑。數字農服作為可低成本復制、高效落地的解決方案,不僅能精準解決“種植不精準、管理效率低、服務響應慢”等農業生產難題,更在農資產業鏈數字化轉型中開辟出潛力巨大的“藍海”,為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了全新支撐。
魏柳靜強調,“樂耕農服”數字系統正是串聯起“技術、軟件、產品”的核心載體——它如同農業服務的“智慧大腦”,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為神經中樞,深度整合農資供應、農機調度、農藝方案、服務響應等全鏈條數據。通過AI算法對數據的智能分析與實時處理,農田土壤濕度、肥力變化、作物生長態勢等關鍵信息實現“可視化呈現”,服務需求、資源配置等動態要素實現“實時化更新”,讓種植管理從“憑經驗判斷”轉向“靠數據決策”。
技術、軟件、產品三者協同發力,強大的賦能效果不僅讓種植戶以低成本獲得“在線化頂尖專家指導”般的服務,更讓單產提升有了扎實支撐,充分印證了“技術筑基、軟件提效、產品賦能”協同對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關鍵作用。
魏柳靜表示,未來將繼續與天道益農一起,圍繞“技術更精準、軟件更智能、產品更適配”優化升級樂耕農服系統,讓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覆蓋更多作物、更多產區,為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注入持久的數字動能。
示范田觀摩
關注生物有機肥行業前沿資訊/最新熱點,點擊下方名片關注:
作者/編輯:崔志欣
責編:張亞靜
監制:張博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