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經轉運后開始入庫。
7月18日清晨6時,寧夏儲備糧靈武儲備庫原糧基地訂單收購點的門外已排著四五十輛運糧車。平羅縣姚伏鎮永勝村的徐學山和王秀珍各自載著2.9噸和1.6噸新麥等待入庫。隨著全區小麥收割超70%,夏糧入庫已達86%,一場關乎糧食安全的顆粒歸倉行動正全速進行。
在收購點,農戶交糧需經歷嚴謹的“四步曲”。車輛剛一停穩,專業檢驗員立即上前取樣化驗,容重、水分、雜質等關鍵指標在儀器下無處遁形。隨后,滿載小麥的車輛駛上地磅進行“毛重”稱量。登記環節,農戶信息與糧食品級被精準錄入系統。卸糧后,空車再次過磅扣除“皮重”,最終凈重鎖定收益。整個流程公開透明,種糧大戶李國仁對此深有感觸:“給糧食集團交糧,運輸方便,價格公道,打錢麻利!”
這份信任源于硬核支撐。寧夏糧食集團投入2.4億元收購資金,執行“依質論價、優質優價”鐵律:糧食集團基于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助推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合理制定收購價格,儲備庫一等麥掛牌價為每公斤2.7元(容重≥790g/L),庫外收購點每公斤為2.64元,較市場價每公斤高出約0.2元。據了解,該收購價格處于全國夏糧價格的高位,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種糧積極性意義重大。農戶完成全流程后,僅需留下銀行卡號,糧款隔日即到賬,“現款結算、不打白條”的承諾擲地有聲。
面對近段時間我區持續高溫,儲備庫收購點門口支起了便民服務臺。工作人員穿梭于車隊間維持秩序,為焦急等待的農戶遞上解暑的綠豆湯與礦泉水。收購點現場負責人說:“大家等待入庫時間長,天氣太熱,必須做好保障。”便民服務點內,急救藥箱備有藿香正氣水、速效救心丸等應急藥品,從清晨6時至深夜11時,甚至次日凌晨1時仍有農戶排隊,日均收糧超300噸。
滿載新糧的車輛在網點完成收購僅是起點,在寧夏儲備糧石嘴山儲備庫內,記者目睹了“移庫”的關鍵一躍:數十輛卡車將糧食轉運至糧庫集并,傳送帶將金黃的麥粒送入高大的倉房。從網點收購、移庫運輸到最終入庫儲存,每個環節在統一調度下無縫銜接,井井有條。
糧食入庫并非終點。在濱河儲備庫,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正重塑“糧倉”。這座“數字管理示范庫”實現了庫區智慧化、倉房智能化與安全可視化。傳感器實時監控糧堆溫濕度,智能系統動態調節存儲環境,有效延緩品質劣變,為“寧夏糧倉裝寧夏糧、裝優質糧”筑牢科技堤壩。
從田間地頭到智能化糧庫,寧夏糧食集團以30個收購網點、20.4萬噸倉容織就收儲網絡,以工作守則捍衛糧農權益。當每車夏糧穿越化驗、過磅、移庫的精密鏈條,穩穩注入現代化糧倉時,塞上糧安的基石在科技與責任的淬煉中愈發堅實。(記者 李 峰 李昊斌 馬賽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