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置育苗棚內菌筒發溫場景。王曉娜攝
當秦巴山脈的黛色脊梁輕擁漢江碧波,在湖北十堰丹江口這片被自然厚愛的土地上,遠山疊翠、橘園流金、煙田翻涌著綠浪,共同織就一幅生機盎然的現代農業錦繡圖卷。而在這振興畫卷的深處,一股融合創新的澎湃力量,正悄然重塑著鄉村的筋骨與氣象,探索出一條依托山水稟賦、激活內生動力、實現綠色發展的“生金”之路。
曾幾何時,習家店鎮的山坡地是“靠天吃飯”的代名詞。人力耕種,效率低下,產量微薄。如今,走進小茯苓村的煙田,深翻、起壟、培土等關鍵環節在專業農機的轟鳴中一氣呵成。
“這大家伙可頂幾十號勞力!”村民張東旭輕撫著嶄新的農機,感慨萬千,“以前種煙勞筋傷骨,現在省時省力,煙葉品質還更穩當!”
變化的背后,是丹江口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力推的“機藝融合”戰略。他們不僅投入專業化農機,更配套修建灌溉水池、鋪設輸水管道,并引入智能滴灌系統,構建起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盛夏時節,萬米滴灌管線如大地血脈,精準滋養著每一株煙苗。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全程機械化與標準數字化讓昔日貧瘠的坡地煥發新生,有效破解了勞動力短缺與地形限制的雙重困局,點燃了村民發展產業的篤定信心。
煙葉合作社專業化服務隊員合影。朱婉秋攝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面對高素質勞動力外流與煙農隊伍老齡化的嚴峻挑戰,丹江口市局(營銷部)以“人”破題,匠心構建起“三員一體”的專業化服務體系。
在五龍池村,依托合作社組建的服務隊已成為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這支融合煙農、分級工、技術員的復合型隊伍,不僅包攬育苗、大田管理、采收晾制等雪茄煙葉生產全流程,更延伸至農資代購、設施維修等全方位服務。定期舉辦的技能提升培訓班,將煙農鍛造成適應多元產業發展的“多面手”。
“合作社把土地流轉和技術難題都解決了,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可觀收益,誰還愿意背井離鄉?”青塘村煙農仇富漢道出了眾多返鄉者的心聲。
專業化服務如同一塊巨大的磁石,扭轉了人才外流的趨勢,春耕冬耕時節,經過系統培訓的專業機耕手供不應求,讓鄉村重新成為干事創業的熱土。
智慧農機在煙田高效起壟場景。朱婉秋攝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
丹江口市局(營銷部)深諳其道,以“煙葉+”為核心引擎,精心布局多元化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在青山碧水間織就一張強韌共富的金色網絡。
在杏花村,雪茄煙葉產業已邁過“種活、種成”階段,正向“種好、種精”飛躍,從零星試種到千畝碧綠,雪茄產業已成為杏花村文旅融合發展的亮麗名片。
煙葉技術員在種植采收結束后引導村民在煙田輪作套種紅薯、臘菜、玉米等作物,更利用煙草公司的技術和渠道優勢,為本地粉條加工廠、榨油坊打造穩定、優質的原料供應基地,延伸價值鏈。
煙農袁希波算起收入賬喜上眉梢:“合作社務工、20畝煙葉、再加上套種作物,今年家里收入穩穩過20萬!”
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丹江口市局(營銷部)始終緊扣“產業興旺”核心,盤活閑置資源,在長達半年的育苗棚閑置期內引進優質菌種、配套自動化控溫設備、建立“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昔日的“半年閑”變身“增收倉”,帶動地方農戶年均增收1.8萬元,生動實踐了“一棚兩用、產業雙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科技鏈筑基、人才鏈聚力、產業鏈生金,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丹江口市局以“三鏈融合”的組合拳,在綠水青山間打出了鄉村振興的“富”效應,釋放出強大的引力磁場,留住了裊裊鄉愁,穩固了村民扎根的熱望,更吸引了八方游客探尋的目光。
這青山遠黛、碧波瀲滟間的沃野鄉村,正以其獨特的融合創新之道,在振興路上步履鏗鏘,濃墨重彩地書寫著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時代篇章。(朱婉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