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海事網 2025年7月1日 報道,隨著全球貿易重塑趨勢持續深化,歐洲多個樞紐港口近期正面臨自新冠疫情以來最為嚴重的一輪擁堵危機。鹿特丹、安特衛普、漢堡和不來梅港等傳統門戶港口,泊位一位難求,船期嚴重延誤,整個航運與內陸物流體系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十幾天超長延誤期,歐洲港口集體堵塞
目前,歐洲主要港口的平均等泊時間普遍出現飆升。根據最新數據顯示,駁船在鹿特丹港的平均等待時間已經達到77小時,安特衛普為66小時,漢堡亦緊隨其后。部分主干航線集裝箱船則面臨長達7至14天的排隊期,港區堆場幾近飽和,已對貨物流通和供應鏈運轉造成實質性影響。
據船視寶為信德海事提供的數據顯示,安特衛普港有28艘船舶在錨地等待,還有119艘船舶前往錨地。而鹿特丹港錨泊市場高達92小時。
據ONE最新推出的歐洲和非洲港口監控報告顯示,停靠在鹿特丹港的“ONE Treasure”延誤時間高達267.5 小時,超過11天。
總體來看,克拉克森港口擁堵指數自2021年開始,鹿特丹港口集裝箱擁堵指數回落,在今年又急速增長至39.5萬TEU,而目前處于19.07萬TEU水平,與近兩年相比處于高位。
多重因素導致擁堵
這場席卷歐洲的港口危機,并非偶發事件,而是在多重外部沖擊與系統性脆弱交織下集中爆發的結果。
首先,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政策變化再次引發全球市場震蕩。美國總統不斷調整的關稅政策使得航運公司也不得不不斷的調整其航線網絡以適應貨流的變化。
此外由于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使得更多的亞洲貨物涌向歐洲也使得歐洲港口應接不暇。DHL方面數據顯示,亞洲到歐洲的貨物年同比增長了7%。
與此同時,一年一度的萊茵河干旱問題加據了擁堵情況。據悉,萊茵河水位因持續干旱跌至歷史低位,大量依賴內河聯運的集裝箱滯留港口,導致內陸運輸鏈條幾近癱瘓。
另外,世界上最大的兩家航運公司地中海航運和馬士基之間的 2M 船舶共享協議的解除,在歐洲碼頭運營中引起了連鎖反應,迫使船期和泊位分配重新配置,進一步加據了擁堵。
不僅如此,歐洲港口自身也面臨多重內部挑戰。各大碼頭普遍存在人力資源緊張、裝卸效率下滑等問題,加之罷工預期升溫,使得原本緊張的作業安排雪上加霜。同時,不少老舊港區尚未完成自動化升級,面對突如其來的高密度船舶集中靠港,缺乏有效調度和響應能力,處理能力明顯滯后。
航運公司緊急應對,轉港避堵
在此背景下,航運公司紛紛啟動應急機制以應對擁堵。馬士基率先宣布調整其跨大西洋TA5服務,不再掛靠鹿特丹,改由英國費利克斯托直接航行至德國漢堡,以繞開擁堵最嚴重區域;
其他船公司也正考慮將船期改掛南歐港口如瓦倫西亞、塔蘭托,借助地中海港區暫避高壓。此外,為應對堆存超期、轉運延誤等帶來的成本上升,不少船東已開始向客戶收取擁堵附加費,并通過租用額外堆場、調整中轉節點等方式緩解運營壓力。
影響波及整個歐洲供應鏈
擁堵的影響已遠遠超出港口本身,正波及整個歐洲的供應鏈體系。物流企業反映,拖車與鐵路班次頻繁跳票,貨主交期一再推遲;部分進口商倉庫已超負荷運行,庫存成本激增;部分緊急訂單不得不轉為空運處理,整體物流費用水漲船高。與此同時,歐洲本地制造業也感受到原材料難以按時到達、產能安排被打亂的壓力。
多家航運與供應鏈分析機構警告,歐洲此次港口擁堵短期內難以緩解。鑒于7月中旬將進入傳統夏季高峰期,工人放假、交通壓力上升等新一輪變量即將疊加,擁堵局面或將延續至7月、8月乃至更晚時間。
業內人士指出,這一輪港口瓶頸不同于以往的單點故障,而是系統性問題的集中體現,未來若不加快推進港口數字化、自動化改革,類似危機或將頻繁發生。
疫情之后的全球航運業原本正在緩慢復蘇,如今卻再次面臨堵港。本輪歐洲擁堵的爆發,不僅凸顯出當前全球供應鏈在地緣政治與極端氣候變化下的高度脆弱,也警示港口與企業必須未雨綢繆,提升調度靈活性與風險應對能力。在不確定性成為新常態的背景下,唯有構建韌性更強、響應更快的全球物流網絡,航運業才能真正駛出擁堵陰霾。
【投稿】【提供線索】【轉載】請后臺留言或電郵投稿,主題格式為【投稿】+文章標題,發送至media@xindemarine.com郵箱。
聯系主編:陳洋159985119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