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三湘四水孕育了無數英才。
這片紅色土地上,走出了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領導者。
他出身于少數民族,從基層教員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最終成為主政一方的省委書記。
面對外界對其晉升速度的疑問,他坦然回應:“我沒有背景,我的后臺是人民。” 這句質樸而有力的話語,是他一生為民服務的真實寫照。
他時常告誡三湘兒女,有“三個不能忘”。
他,就是楊正午,一位將畢生心血獻給湖南發展的土家族兒子。
從大山深處走來,他的根深植于人民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從湘西的師范學校畢業后,年僅十九歲的楊正午回到了家鄉龍山縣,成為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員。
在那個物質匱乏、百廢待興的年代,三尺講臺雖小,卻承載著開啟民智、改變家鄉命運的希望。
他不僅向孩子們傳授書本知識,更用自己的言行點燃他們對未來的憧憬。
隨后,他投身公社的共青團工作,與青年們一同戰天斗地,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正午的才干與勤勉逐漸被組織所認可。
他先后在龍山縣革命委員會的政工組、縣委辦公室等多個崗位上歷練。
這些繁雜而具體的工作,鍛煉了他處理復雜事務的能力和宏觀協調的視野。
他做事認真、為人正派,從一名普通干事做起,憑借出色的工作表現,一步步成長為辦公室的副主任。
1969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為他的人生確立了更為堅定的政治航向。
進入七十年代,他被賦予了更重的擔子,先后擔任龍山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縣委副書記。
1978年,他正式出任龍山縣委書記,成為了這個生他養他的地方的“當家人”。
此時,我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如何帶領這個集“老、少、邊、窮”于一體的山區縣城擺脫貧困,是他日夜思索的頭等大事。
正是在湘西這片土地上,楊正午的政治智慧和為民情懷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1983年,他升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書記。
面對這個多民族聚居、情況更為復雜的地區,身為土家族人的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他深知民族團結是發展的基石,將妥善處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放在工作的首位,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用心用情促進各族干部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與此同時,他敏銳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在州內堅定不移地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項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熱情。
為了將政策落到實處,他常常輕車簡從,深入村寨調研,與農民們坐在一起算收入賬,現場解決推行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在他的大力推動下,湘西州的農業生產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為日后的全面脫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心中有三樣寶貝,他把囑托刻在三湘大地
1995年,首都北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會場莊嚴肅穆。
時任湖南省代省長的楊正午在參加會議期間,被一位記者問及他快速的晉升之路背后是否有特殊的“背景”。
面對這個略帶尖銳的問題,他沒有絲毫回避,用他那帶著湘西口音的普通話,坦誠而堅定地回答:“我沒有背景,我的后臺是人民。”
在他主政湖南期間,他常常將一個理念掛在嘴邊,反復向全省的干部群眾強調,那就是“湖南人有三個不能忘”。
這“三個不能忘”,是他施政綱領的核心,是他情感所系的歸依,更是他留給三湘大地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一個不能忘,是不能忘記老人家——毛澤東。
湖南是毛主席的故鄉,這片紅色的土地,與我國革命的歷史緊密相連。
忘記了毛主席,就等于忘記了我們黨的奮斗史,忘記了新我國的來路。他對主席的敬仰與懷念,是發自內心的,也是見諸行動的。
在他擔任省委書記期間,對毛主席家鄉韶山的發展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
在他的親自關心和支持下,一系列重大項目在韶山落地生根。
這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后來被稱為“一號工程”的韶山核心景區改擴建項目。
這個工程涉及范圍極廣,包括毛澤東廣場的擴建、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改造、遺物館的新建、周邊道路交通的優化、供電消防等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以及整體環境的整治。
每一個子項目,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楊正午都多次過問,甚至親赴現場調研指導。
他強調,韶山的建設,要體現對偉人的崇敬,要保持“偉人故里,田園風光”的特色,不能搞大拆大建,要“少征、少拆、少砍、少挖”,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在他的推動下,全省上下形成了“共建韶山”的濃厚氛圍,資金、技術、人才源源不斷地匯集于此。
第二個不能忘,是不能忘記老祖宗——炎黃始祖。湖南株洲的炎帝陵,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的圣地。
楊正午深知其在凝聚民族情感、弘揚中華文化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他擔任省長期間,就曾親自主持公祭炎帝陵的大典。
1997年,他率領湖南六千四百萬人民,敬獻花籃,恭讀祭文。
祭文中寫道:“吾祖炎黃,兄弟同袍,興于神州,聲震九皋……弘揚文化,偉績功高,中華繁榮,宇宙同褒。”
字字句句,飽含著對人文始祖開創華夏文明的無限崇敬。
他將炎帝陵的祭祀與保護工作,視為一項關乎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的大事來抓。
在他的倡導下,炎帝陵的公祭活動逐漸規范化、常態化,成為了湖南一個重要的文化品牌。
他還曾在會見到訪的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行時,語重心長地表示,炎黃子孫不能忘本,兩岸鄉親要團結,應該一家親。
第三個不能忘,也是最根本的一個,是不能忘記老百姓。這與他“后臺是人民”的誓言一脈相承,貫穿了他整個政治生涯。
從湘西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主政全省,他的目光始終聚焦在廣大人民群眾身上,尤其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
進入21世紀,當許多地區將目光投向光鮮亮麗的城市建設時,楊正午卻在多個場合大聲疾呼,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
2004年,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他針對當時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明確的工作要求。
他強調,必須強化農業結構調整、深化農村改革、轉變干部作風這三項關鍵措施,以實現農民增收、糧食增產兩大核心目標。
他具體地指出,要在保證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科學技術,提高糧食的品質和單位產量。他要求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在改革方面,他力主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嚴格保護耕地紅線。最能體現他心系百姓的,莫過于他提出的“干部進村入戶制度”。
他要求組織十萬名干部深入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全面開展支持農業、服務農民的活動,將科技、資金、信息、文化、衛生送到田間地頭,真心實意地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2005年,他又馬不停蹄地奔赴衡陽等地,深入企業車間和項目工地,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以工業發展反哺農業、帶動就業。
他深知,只有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讓他們的日子好起來,所有的發展才有意義。
功成身退情未了,他的心始終牽掛著故土
2005年底,由于達到了任職年齡的界限,楊正午從湖南省委書記的崗位上卸任,離開了這個他為之奮斗了近半個世紀的領導崗位。
他的離任,平穩而有序,充滿了組織的關懷與人民的敬意。他將發展的接力棒交給了新任書記張春賢。
令人感動的是,新的領導班子上任后,處理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專題討論和研究如何繼續推進和落實韶山的“一號工程”和“五個示范工程”。
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以后,楊正午轉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擔任副主任委員,繼續在國家立法和經濟監督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盡管工作地點換到了北京,但他對湖南的牽掛卻從未減少。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回到湖南走一走,看一看。
2014年的元旦,已經退休多年的楊正午,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負責同志的陪同下,再次來到了韶山。
他神情莊重地緩步走向毛主席銅像廣場,向主席銅像深深三鞠躬,并敬獻了花籃,仔細整理花籃上的紅色緞帶。
他繞行銅像一周,深情瞻仰,仿佛在向這位改變了我國命運的偉人匯報自己一生的工作,也匯報著湖南日新月異的進步。
黨和人民沒有忘記這位為湖南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的老領導。
每逢新春佳節等重要時刻,湖南省的現任領導同志們,總會登門看望慰問包括楊正午在內的老同志,向他們匯報工作,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感謝他們打下的堅實基礎。
就在2024年龍年春節前夕,省委書記沈曉明、省長毛偉明等領導同志,就一同看望了楊正午等正省級退休老同志,向他致以誠摯的問候和新春的祝福。
這種尊老敬賢的優良傳統,體現了我們黨事業的連續性和傳承性。
鏡頭里,楊正午同志雖已年逾八旬,但精神矍鑠,與現任領導同志們的交談親切而深入,言談之間,依然充滿了對湖南發展的關切和對未來的期許。
參考資料:省領導看望慰問老同志:用心用情做好服務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