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近百年風雨變遷,曾化身藥廠、商貿城的歷史建筑德鄰公寓,在修繕后正式宣告亮相。這棟承載城市記憶的優秀歷史建筑,以一場“溯源與修復”的匠心工程,拂去時光塵埃,重新展露初建時的容顏。
德鄰公寓自1935年誕生之初,便是虹口北外灘一道獨特的建筑風景線。文化歷史方面,此處在20世紀30年代,曾聚集了張恨水、巴金、郁達夫、葉圣陶等文化名人,被譽為上海的“文人客廳”。建筑歷史方面,建筑內部留存有1935年原始電梯設備及藝術裝飾派風格的門廳,仍保持初建形態?。
德鄰公寓原為地上五層混凝土框架結構,平面設計暗藏巧思——西南角削平,西北角呈優雅弧形。東南、西南兩處入口至今仍保留著最初的模樣。建筑風格上,完美融合了現代派的簡潔與西班牙式的浪漫,檐口連綿的小拱券、圓拱門廊與窗洞、曲線山墻與筒瓦屋頂相映成趣,成就了其折衷主義的獨特魅力。
然而,歲月與頻繁的功能更迭中,公寓、旅館、藥廠、商貿城等使用場景在德鄰公寓內刻下深深印記。加層改造、違規搭建、不當維修,使得外立面與內部特色裝飾嚴重損毀。2005年,德鄰公寓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三類保護),其南、西、北立面,以及入口門廳、樓梯間、天花線腳、水磨石地面等被確定為內外重點保護部位。
在上海市建筑學會、市歷保中心和虹口區房管局的全程指導參與下,由專家進行實地勘探,修繕團隊掌握了建筑的復雜狀況。水泥拉毛墻面空鼓開裂,北立面鋼窗被鋁合金窗替代,首層基座被涂料覆蓋難辨真容。內部雖存有水磨石墻面與馬賽克地坪,但西南樓梯間因沉降墻體大面積開裂,西南門廳新做地坪與歷史樣式迥異。更嚴峻的是,老混凝土結構年久失修出現疏松破損,80年代加建的六層柱子也未能與原結構形成有效連接,建筑整體亟待修復。
面對復雜的損毀狀況,承擔修繕任務的UA尤安設計團隊確立了“尊重歷史、還原歷史、保護歷史,修舊如舊”的準則,完成一場精密的修繕“手術”。團隊運用紅外檢測、三維激光掃描和全景攝影等數字化測繪技術,為建筑建立詳盡的“健康檔案”,最大程度還原歷史原貌的核心在于復原原始材質與工藝。
團隊展開1935年的原始設計圖紙,圖紙明確記載:外墻本該是“泰山面磚”與“水泥拉毛飾面”,而那些點睛之筆——檐口的花飾、窗頂的拱券,則應是精雕細琢的(斬假石)。然而,圖紙也留下了一個未解的謎團:窗頂的磚裝飾似乎并未按圖施工,最初的構想被什么所取代?
歷史褪去了色彩,只留下沉默的證據,團隊盡可能還原歷史。如今那抹顯眼的紅色窗上拱券,在泛黃的老照片里,其淺淡的灰度竟與周邊質樸的水泥砂漿如出一轍,推翻了“它原本是紅色面磚”的猜測,指向了更可能的水泥砂漿本色。
團隊決定進行一場“現場解剖”。在建筑首層,那些曾被商業改造加寬的立柱,覆蓋著層層涂料,掩蓋了最初的樣貌。謹慎地局部打開后,磚塊與斬假石基層終于顯露真容,最終確認了其最初的飾面材質。
基于詳實考證,精細的復原工作層層展開。對于嚴重污染、顏色斑駁且部分缺失的泰山面磚,團隊謹慎替換破損處,并鑿除非歷史原貌的粉紅色勾縫還原本真質感。
更大的挑戰在于外墻拉毛飾面。面對此前上海同期歷史建筑普遍覆蓋涂料的“捷徑”,團隊堅持歷史真實性,考證證實1935年尚無外墻涂料工藝,原始即為偏暖黃色的水泥砂漿本色,最終摒棄涂料與平色處理,嚴格按原工藝修復,開創了新時期歷史建筑水泥拉毛墻面修復的新樣板。
針對雜亂的門窗現狀,修繕嚴格依據歷史信息,將東、西、南立面2-6層原鋼窗進行專業除銹、修補、重漆及五金修繕,北立面窗戶及西南入口陽臺門則更換為符合原始形制的鋼門窗。在門廳與樓梯區域,修繕統一了門洞拱券形式,按原始設計復原西南樓梯間消失的臺階,重現1935年圖紙中的半圓形壁龕空間。
德鄰公寓的修繕,遠不止于建筑技藝的精彩呈現,它更承載著虹口對優秀歷史建筑保護與傳承的堅定理念。在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UA尤安設計通過“開發設計運營一體化”策略,讓這座沉寂已久的城市瑰寶在復原歷史風貌的同時,更注入了再生的活力,連接了過去與未來的道路。
如今,卸去歲月蒙塵的德鄰公寓,以原始質感重新亮相北外灘。它化身為一段可觸摸、可閱讀的鮮活歷史篇章,靜待市民前來感受其穿越時光的獨特魅力,共同見證上海城市更新中那份守護文脈的溫度。
記者:徐維晨
圖片:楊伯榮
編輯:徐維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