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懌在給孩子們講述烈士故事。受訪者供圖
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近日,“我為烈士來尋親”項目發起人、寧波市海曙區志愿者協會副秘書長孫嘉懌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尋親過程中,也有一些在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有些甚至沒有機會留下自己的名字。我之所以投身于烈士尋親這項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認為這是我們這一代青年在向那個年代的青年致敬。”
8年,4萬余條烈士信息,1000余名英烈魂歸故里。孫嘉懌和她的團隊成員輾轉多個國家和國內25個省份,用腳步丈量山河大地,用心用情為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尋找到家人。2024年8月,本報記者跟隨孫嘉懌到訪寧波、河北,真實記錄了她和團隊尋找烈士家屬、送烈士回家的全過程(詳見2024年9月30日中國青年報頭版《尋親》報道)。
不久前,“我為烈士來尋親”志愿者意外發現安葬在山東聊城革命烈士陵園(聊城革命烈士紀念館)內的何方烈士,就是抗戰烽火中的南開大學英烈學子——何懋勛。“我們的志愿者還挖掘了大量關于何懋勛烈士的英雄事跡,這些資料為聊城革命烈士陵園提供了信息補充,我們也同步分享給了南開大學的老師。”孫嘉懌告訴記者:“未來,將與南開大學、聊城革命烈士紀念館,繼續圍繞何懋勛烈士的英雄事跡開展系列活動,讓英雄的精神在新時代青年中得到傳承和發揚。”
其實,孫嘉懌日常不僅忙于為烈士尋親,還到訪全國各地的60多所大中小學校,給大中小學生上思政課,分享烈士尋親過程中發現的英雄故事。
孫嘉懌告訴記者,這種轉變和延續從2019年就開始了,當時“我為烈士來尋親”項目步入平穩發展階段,她開始思索項目的深層意義:傳承。
歷史的接力棒如今已傳遞到新時代青年的手中。“我必須做好這一棒的接力者,然后更好地傳遞給下一代的孩子。”孫嘉懌說。
她認為:“青少年的加入是推動這份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以青少年參與為紐帶,能夠讓尋親事業發展成為全民參與的行動。”為此,她創新實踐方式,在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中,搭建起青少年與英烈之間的情感橋梁。
在尋親過程中,孫嘉懌特意帶領系著紅領巾的孩子們一同參與,組織他們看望烈士家屬、舉行認親儀式,與家屬建立起長久的聯系。當烈士遺物、遺像修復完成后,孩子們也參與護送工作。每到清明節,她便組織少先隊員承擔起烈士陵園的志愿服務工作,協助外地烈士家屬完成祭掃。通過這些實踐活動,青少年得以深度融入尋親事業,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鮮活力量。
“參加活動后,孩子們對自身要求愈發嚴格,眼神中充滿志氣,愛國之情與自信,這是中國孩子該有的模樣。”為進一步深化紅色教育,孫嘉懌積極推動成立英雄中隊,她欣喜地見證著少先隊員的改變。
2024年寧波市中原小學303中隊被授予“上甘嶺英雄中隊”。一年來,家長們紛紛反饋,孩子自從加入英雄中隊,學習態度更加積極,時刻以英雄為榜樣,不愿給英雄群體丟臉。
孫嘉懌說:“通過這個英雄中隊,孩子們漸漸明白,英雄的軍隊也是由一個個普通的士兵組成的,如果能夠在集體中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任務,每個平凡的人都能夠成就不平凡的榮譽。”
在山東省臨沂第一實驗小學,孫嘉懌參加該校的開學第一課。在她的倡議下,開學第一課上,全校4000余名師生齊誦《誰是最可愛的人》。“現場視頻傳出去后,我看到有一位家屬留言說‘今天我的孩子是哭著走出校門的’。問孩子為什么會哭,孩子說今天學校一起誦讀《誰是最可愛的人》,老師還給講了很多英雄的故事,他覺得這些英雄太偉大了,他以后想要做英雄一樣的人。”孫嘉懌說。
孫嘉懌希望能培養一支小小的巡講員隊伍,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和視角講述英雄故事,讓每一次講述都成為一次心靈的洗禮。
在與少先隊員打交道的過程中,“清澈”是孫嘉懌最深刻的感受。“我以清澈的心態,帶著一群清澈的孩子,做一件清澈的事情,希望他們從中獲得純粹而真摯的情感。”她回憶,有一次在課堂上展示了一位烈士的照片,是一個20歲出頭的帥氣小伙子,孩子們看到這張照片時不禁驚嘆,“英雄原來那么帥!”
起初,同學們認為英雄形象遙遠而陌生,隨著宣講活動的持續深入,互動效果越來越好。孫嘉懌說:“這聲驚嘆打破了英雄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感,讓他們意識到其實英雄就像身邊的鄰家哥哥、遠方親人。”
每次走進學校,孫嘉懌也會收到驚喜和感動,有孩子們自制的小禮物,還有親筆寫的小卡片,當讀到“老師,我長大了一定保護我的國家”這樣堅定的話語,孫嘉懌更加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她期待未來有更多孩子能夠走入軍營,肩負起守護家國的重任。
“我為烈士尋親這件事會一直堅持做。”孫嘉懌說,她還希望通過這幾年播撒的種子,能有更多的年輕朋友,更多的孩子們加入進來,然后讓這件事情能夠一直延續……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有志氣、骨氣、底氣,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我想,這也是當年那些未能留下姓名的先輩們所期望看到的祖國的今天。”孫嘉懌說。
下一步,孫嘉懌已有清晰規劃,在即將到來的暑假,她打算帶領孩子們前往英烈家鄉探望親屬,走近邊境觸摸界碑,讓孩子們親身感受祖國的神圣與莊嚴,繼續書寫紅色傳承的嶄新篇章。此外,她還關注到鄉村、山區、邊境孩子對紅色思政課的迫切需求,期望通過培養優秀的青年思政講解老師,將紅色故事傳播到每一個角落,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尋親與傳承的隊伍。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