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戰機被以色列摧毀后,有消息稱伊朗決定采購中國戰機,那么這一消息究竟是真是假?這對中東局勢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以色列和伊朗打了12天,戰火熄滅,但余波未了,特別是在空軍戰力方面,伊朗遭遇重創。在這一背景下,一則“伊朗將采購中國殲-10CE戰機”的消息在全球引發關注。這次以伊沖突讓伊朗空軍損失慘重,有報道稱,伊朗約30%的空軍戰機在此次沖突中被以色列摧毀,很多甚至在地面就被打成了廢鐵。
再加上伊朗防長在戰后首次出訪時,第一站就選擇了中國,參加上合組織防長會議,由此來看,其很有可能是帶著明確的采購意向來的。畢竟,此前伊朗想買的蘇-35戰斗機,現如今因俄烏沖突的原因遲遲無法交付。相反,殲-10CE則在印巴沖突中有亮眼的實戰表現,再加上中方產能足、能快速交付。因此有外國媒體稱,伊朗空軍高層在籌劃采購一批殲-10CE戰機,并配合空警-500E預警機,對抗以色列的F-35戰機。
公開數據顯示,伊朗之前的戰斗機庫存約為150架左右,大多數還是美國賣給它的老飛機,包括F-4、F-5和F-14等,但由于缺乏維護,基本無法出動。《華爾街日報》就曾指出,伊朗這些年過于依賴導彈和代理人武裝,忽視了空軍和防空系統的現代化,以至于在真正的大規模空襲中,處處被動。
于是,戰爭結束,伊朗開始認真反思,補上空軍的短板成了當務之急。而全球市場上能滿足伊朗需求的,只剩中國和俄羅斯。俄羅斯現在的局勢不穩定,對外軍售排在后頭。相比之下,中國的殲-10CE不但性能不俗,性價比也更高。
伊朗這是看在眼里,想在心頭。他們明白,單靠買幾架飛機是遠遠不夠的,要真正提升空軍戰斗力,必須要有一整套配套系統:預警機、雷達、導彈、防空網,這一整套“體系化空戰”能力,這些都是中國所能夠提供的。
當然,現實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最大的問題還是錢。伊朗承受美國制裁多年,外匯儲備早就吃緊,導致其采購計劃一再擱淺。不過,美國近期似乎給了伊朗一絲喘息的機會——也就是放松了對中國進口伊朗石油的限制,這也減少了部分制裁的壓力。于是,這就讓伊朗和中國之間的軍事交易變得至少在“技術上可行”。
從中方角度看,是否要將戰機賣給伊朗,需要考慮的因素也很多。畢竟,伊朗情況特殊。中國對外軍售一向謹慎,更何況中伊歷史關系復雜,牽涉因素也多。從政治上來說,中國需要權衡與伊朗、以色列以及海灣國家之間的平衡。從軍事上講,也要考慮交付后的保障問題,以及伊朗是否真正有能力建立完整的體系。
但如果單從技術和戰術角度來說,殲-10CE對伊朗確實是目前最現實的選擇。首先是交付能力。以中國當前戰斗機的平均年產能來講,即便伊朗給出一個大訂單,中方也能按時拱付。而俄羅斯當前交付的能力幾乎為零。
其次是體系能力,殲-10CE能搭載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結合地面雷達和空警-500E,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空戰體系。最后,是價格合理。一架殲-10CE約6000萬美元,加上武器和培訓,不會超過9000萬美元。相比之下,一架蘇-35超1億美元,F-35則更高。而中國還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和技術支持,這些都非常關鍵。
因此,這次與其說是伊朗的采購計劃,不如說是一次戰略方向的轉變。伊朗正在從“導彈+代理人”的舊模式,轉向“國家級空防體系”的新布局。這一變化,也和中國的軍售理念不謀而合。中國不只是賣飛機,還愿意輸出整套戰斗體系。從飛機、雷達、導彈、無人機,到指揮控制系統、后勤服務,甚至是培訓機制,都可以一并配套輸出。巴基斯坦就是典型案例。
伊朗如果真心想提升空軍,真正意義上改變過去的空戰結構,那么就必須投入巨資,全面引入中國空中作戰體系。總之,伊朗這一輪轉向中國戰斗機,不僅是一次軍事采購,更是一次戰略選邊。在美俄都靠不住的背景下,伊朗看清楚了一個現實:那就是要重建空軍、要強化國防、要拓展影響力,只有中國能幫它做到。
而中國,一直提倡和平合作,不介入沖突,但也不拒絕與任何國家在安全領域開展正常正當合作。殲-10CE能否進入伊朗,最終還需看時機、外交和政治考量。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這款國產戰機,如今不只是裝備出口,更成為全球軍力重新布局的重要一環。中東天空的下一幕,很可能將由它來書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