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是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2022年,全球宮頸癌新發病例數達66.1萬,死亡人數為34.8萬;我國同年宮頸癌的新發病例和死亡人數分別為15.1萬和5.6萬。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加速消除宮頸癌行動計劃(2023—2030年)》,再次強調宮頸癌防控策略的“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
宮頸癌的病因
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宮頸癌的最大元兇。目前已知HPV共有200多種型別,根據其致癌性的不同,HPV可分為高危型和低危型。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高危型HPV持續感染,其中HPV16和HPV18是致癌性最強的兩種高危型別。HPV主要通過皮膚或黏膜直接接觸傳播,性接觸傳播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
性生活過早、多性伴侶、多孕、多產、吸煙、長期口服避孕藥等是宮頸癌的高危因素。青春期女孩下生殖道發育尚未成熟,過早性生活會使宮頸上皮多次重復暴露于某些細菌或病毒,產生潛在細胞變異;多性伴侶會使感染風險顯著增加;多次分娩或流產會導致宮頸反復損傷,削弱局部免疫屏障。此外,遺傳易感性也不容忽視,有關人群研究發現,HLA-DPB2、EXOC1和GSDMB等基因位點突變與宮頸癌進展相關。
阻斷癌變的措施
健康教育是宮頸癌防控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健康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預防宮頸癌的認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煙、安全性行為等)和HPV疫苗接種。近年來,在我國年輕女性群體中,呈現性行為年齡提前和高危性行為上升的趨勢。需要對適齡男女開展安全性行為教育(推遲初次性行為、減少高危性行為、使用安全套)。
HPV疫苗接種——從源頭阻斷感染
需不需要注射HPV疫苗?
接種HPV疫苗是預防宮頸癌的有效手段,可有效預防HPV感染,降低患宮頸癌的風險。目前,我國已上市了5種HPV疫苗,包括二價、四價、九價HPV疫苗。
●優先推薦宮頸癌發病高風險生活方式的適齡女性盡早接種HPV疫苗。
●既往感染過HPV或有宮頸細胞學異常的適齡女性仍可接種HPV疫苗。
●遺傳易感位點變異的適齡女性(HLA-DPB2、EXOC1和GSDMB基因突變等)應盡早接種HPV疫苗。
●近期有妊娠計劃和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不宜接種HPV疫苗。
什么時候接種HPV疫苗最有效?
●優先推薦9~26歲女性接種HPV疫苗,重點是9~14歲女孩。
●推薦27~45歲有條件的女性接種HPV疫苗。
●推薦9~26歲男性接種HPV疫苗,倡導男女共防。
●女性在有初次性生活之前接種HPV疫苗,效果最佳。
篩查和早期發現——掐滅癌前病變
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是預防和早期發現宮頸癌變的重要手段。篩查的目標是發現癌前病變并及時干預。液基細胞學檢測(TCT)和HPV DNA檢測是目前最主要的兩種宮頸癌篩查方法。
●TCT是一種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技術,主要看取材細胞有無異常(看結果)。
●HPV DNA檢測可判斷宮頸上皮是否感染HPV,并確定感染的HPV型別(追尋病因)。
建議21~65歲的女性定期進行篩查,21~29歲每3年做一次TCT,30~65歲可選擇每3年單獨做TCT或每5年做TCT聯合HPV檢測。
●接種HPV疫苗后仍然需要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
●有性生活史、HPV感染高風險人群,需要定期檢查。
●有宮頸癌家族史的女性,建議進行宮頸癌基因檢查。
規范化治療——精準對抗癌癥
如果已經確診癌前病變和宮頸癌,進行規范化的治療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的關鍵。病理學診斷為鱗狀上皮低級別病變(LSIL/CIN1)者通常不需要接受治療, 建議6~12個月復查細胞學和HPV檢測;宮頸癌前病變,包括鱗狀上皮高級別病變(HSIL/CIN2,3)和原位腺癌,其治療方法包括宮頸切除性治療和消融治療;對于早期宮頸癌患者,手術治療是主要方式;對于中晚期宮頸癌及復發的患者應首選同步放化療或者免疫治療。至少90%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可降低死亡率。規范治療后仍需要定期復查。
主動接種疫苗、定期篩查、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是每位女性為自己筑起的健康防線。相信通過社會各方攜手努力,有望實現“消除宮頸癌”的愿景。/健康科普
作者:病毒病所 王慧、李穎、朱娜
審核:韓俊
編輯:劉曉璐、張林林
監制:姚建義、于子涵
本文涉及版權圖庫,轉載時請注意,避免侵權。
1.
2.
3.
快點“一鍵三連”,
一起健康生活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