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肝癌已經不再被稱為“癌王”,但仍以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著稱。其中,肝癌發生轉移是肝癌死亡的相關因素之一。今天,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孟志強向公眾科普關于肝癌轉移的常見誤區。
圖片來源:千圖網
誤區一
活檢穿刺會導致轉移
大部分癌癥的確診都需要活檢穿刺,很多人擔心腫瘤細胞可能沿著穿刺孔道種植轉移。
從理論上講,對癌、瘤的任何刺激,包括針刺、切除、取活組織或其他檢查,以及麻醉藥物注射,甚至用力揉搓和擠壓等,都可能造成癌細胞脫落和擴散、轉移。
但是臨床上這種概率是極低的。隨著穿刺技術的發展,目前所用的穿刺針大多有套管等防護設計,分內外兩層結構:當穿刺針快要碰到腫瘤的時候,停下來按一下手柄,將帶有凹槽的針芯彈出,扎入腫瘤;再按一下手柄,針芯就會回縮到套管內。這個外殼就是一個保護通道,在穿刺針拔出的過程中,避免了腫瘤細胞的外漏,對人體做了最大程度的保護。
即使存在腫瘤細胞的外漏,也不意味著會形成轉移癌。有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況下,約有50%惡性腫瘤患者的血液中存有惡性腫瘤細胞。癌細胞雖然可以進入血液,但難以在血中存活,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將其殺死或殺傷。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漏網的癌細胞才會在機體某些部位“落戶”,從而生長為轉移癌,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
再者,穿刺活檢之后會進行常規治療,腫瘤擴散轉移的風險是可以通過治療來抵消的。
在所有檢查中,包括穿刺活檢在內的病理活檢是診斷腫瘤的“金標準”,為后續的治療提供堅實的基礎。腫瘤放著不管更容易發生轉移,承擔一點點風險,及早進行治療,才是收益最大的方案。
誤區二
手術切除了就不會轉移
手術切除后,依然存在轉移風險。這是因為在少數情況下,惡性腫瘤形成之初,腫瘤的轉移就已經開始,只是這樣的轉移是藏在淋巴管和血管之中的、看不見瘤體的“隱形轉移”。這種隱形轉移并不一定會形成轉移灶,因為癌細胞可能在轉移途中就被人體的免疫系統“干掉”。
但在天時地利的情況下,當腫瘤細胞轉移的部位發展成適宜腫瘤生長的環境,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會慢慢長出我們看得見的轉移性腫瘤。正因如此,才會有術后的輔助治療,也就是手術后進行一段時間的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以殺死身體里可能存在的轉移腫瘤細胞,避免日后出現復發轉移病灶。同時,定期復查可以及時發現轉移病灶,及早進行下一步的治療。
誤區三
疼痛就是轉移
雖然腫瘤轉移刺激人體后,會發出“疼痛”的早期信號,但并非所有疼痛都意味著轉移。
癌癥患者的年齡普遍偏大,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疼痛不是因為腫瘤的原因導致的,而是因為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等非腫瘤原因導致的。還有部分患者的疼痛是腫瘤治療導致的,比如胸部術后肋間神經痛、腰椎術后腰背痛等。
一般來說,遵醫囑按時復查,已經很大程度地保障了病情穩定,如果發生轉移可以第一時間查出來。
醫生提醒,轉移雖可怕,“誤區”更兇猛。大家要注意甄別、積極向專業醫護人員求證,以防因此耽擱了病情。
記者:吳會雄
通訊員:王廣兆
編輯:寧平英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