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輪雙一流進入倒計時!
從入選標準上看,第三輪雙一流與第二輪近似,需同時滿足大平臺、大項目、大成果三個方面要求。表面上看,這一要求是面向高校三個不同維度的“大考”,但其本質上都是關于人才隊伍的競爭。“得人才者得天下”依舊是躋身雙一流行列的底層邏輯。
在備戰第三輪雙一流期間,湖北高校在人才引進上表現的相當強勢,某高職半年引進28名博士;二級學院開出百萬年薪招攬國家級人才;海外高層次人才交流活動吸引50余名英國名校學者......各層次高校“火力全開”,為構筑辦學新高度帶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而論及最有希望沖擊雙一流的高校,當屬武漢紡織大學,通過強有力的人才引進政策,紡大在辦學上的多個維度實現突破——成為軟科世界一流學科10強中唯一的湖北省屬高校;2025自然指數漲幅位居內地高校第1位;畢業生就業滿意度、月收入高于全國非211高校平均水平;獲批湖北省屬高校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至今已有近200名高層次人才共聚紡大,其中有20名國家級人才為紡大自主培養或引進,形成“本土成長+團隊引進+海外延攬”的立體人才結構。
從上述內容可見,紡大在廣納賢才的同時,也具備相當強悍的自主培養能力,從而保證人才供給的多元化,間接避免了人才隊伍建設對外部資源的過度依賴,加速其沖擊雙一流的進程。
徐衛林院士即是紡大人才自主培養機制下的代表人物。自任教以來,紡大向徐院士提供破格晉升職稱、設立研究所、配備團隊等待遇,賦予他充分的科研自主權,支持徐院士承擔一系列重大科研課題,為國家破解“卡脖子”難題。
2024年,徐院士的科研成果被“嫦娥六號”探測器帶入太空,探測器登陸月球時展開的五星紅旗,正是由徐衛林院士團隊借助紡織工藝,將玄武巖拉成纖維“編織”而成,將紡織技術的應用拓展至航空航天這一高端領域,成為我國航天材料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夏治剛教授則是紡大自主培養的青年人才代表。在本科階段,夏教授便進入徐衛林院士團隊參與科研,常年參與一線技術攻關,攻克玄武巖纖維“易斷、扎膚”的技術瓶頸,創制“微分積分紡紗法”,這項技術已多個品牌企業中試驗,應用前景廣闊。
在從本校學生中發掘人才的同時,紡大也格外重視外部引進,該校實施的“高端人才引進”計劃,以高效管理、完備的科研條件、充足的待遇展現誠意,不斷吸引科技人才構筑創新高地。
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姜偉教授攜團隊從長春遠赴紡大,僅僅一年后,姜教授牽頭的“高分子解組裝非平衡態動力學及其控制”項目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24年度國家重點項目,成為紡大在承擔國家重點項目上取得新突破的標志。
易長海教授在畢業后,發現我國作為牛仔產業大國,相關學術研究幾乎空白,對棉農受益帶來隱患。最終由紡大拋來“橄欖枝”,建立國內首個專注牛仔研究的實驗室、國內首個省部級牛仔科研平臺、全國唯一的紡織行業牛仔服裝先進制造重點實驗室。易教授團隊先后研制出無硫化生產技術、光動力抗菌技術等關鍵技術,推動牛仔產業實現從“污染大戶”向“綠色時尚”的轉型......
僅2023年,紡大就全職引進5個重點學科創新團隊、90余名青年才俊,其中14位學者入選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多位教學科研人員取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等榮譽,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齊聚紡大,“問鼎”雙一流的可能性愈發凸顯。
有了人才會有創新,才有催生“大平臺、大項目、大成果”的可能。紡大以“本土+引進+海外”的合力,筑成人才與成果的雙重積淀,或將讓其在第三輪評選中脫穎而出,成為省屬高校沖擊雙一流的一大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