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學,竟然吸引國內外這么多研究者的目光,北大這方面的優勢,非其他大學所能企及。
二十多年前,為迎接北大百年校慶,我和夏曉虹合編《北大舊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那篇撰寫于1996年的導言開篇就是:“大凡歷史稍長一點的學校,都有屬于自己的‘永恒的風景’。構成這道‘風景’的,除了眼見為實、可以言之鑿鑿的校園建筑、圖書設備、科研成果、名師高徒外,還有必須心領神會的歷史傳統與文化精神。介于兩者之間,兼及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現實的,是眾多精彩的傳說。”十年后,我在《大學故事的魅力與陷阱——以北大、復旦、中大為中心》(《書城》2016年第10期)中提及,“因在中國現代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北大校史既波瀾壯闊,又暗流洶涌,校方落筆很費躊躇,但研究者很喜歡這種挑戰”,于是出現了眾多從政治史、思想史、學術史、教育史乃至建筑與植物角度談論北京大學的著作。區區一所大學,竟然吸引國內外這么多研究者的目光,北大這方面的優勢,非其他大學所能企及。
這回的小書緣于約稿,須在出版社劃定的圈子里跳舞,不可能自由發揮。最主要的限制,還不在于篇幅大小,而是如何兼及“老大學”與“老照片”這兩個不同維度。基于圖文并茂的出版宗旨,本書以人物為中心。因為,比起宏大敘事或高談闊論,為特定人物配圖,相對來說更容易做到精準。至于選擇什么人物,在老師與學生之間,本書傾向于前者。理由是,前者相對固定,且更能體現大學的學識、性情與風采。若是后者,數量十分龐大,雖容易上下其手,說得天花亂墜,但誰都明白,“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學生走出校園后的業績與貢獻,不能全由母校來認領。在我看來,大學主要是個教育機構,在某個特定歷史時刻,可以在政治、思想、文化乃至經濟建設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一般情況下,知識傳授、學術探索與科技創新,更為本色當行——而在這些方面,教師無疑更具代表性。
北大百年校慶時,曾出版過一冊776頁的大書《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與北大》(蕭超然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季羨林在序言中談及選擇教師而非學生的理由:“北大的優良傳統是靠他們來傳承,北大的名聲主要靠他們來外揚。”雖然在第二輯中選入若干與北大擦身而過的政治人物,但全書確實聚焦于北大歷史上曾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教職工。只是因其從晚清說起,留給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學界的篇幅并不多。
本書正是從此入手,選擇改革開放以來仍然活躍的北大名教授。其中個別人物會有重疊,但選文不同,可以形成互補。為何如此定位?談論新文化運動或抗戰期間北大教授的書籍很多,沒必要再錦上添花。至于主要活躍在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學者,因牽涉“反右”“文革”等一系列政治運動,很難敘述,與其不痛不癢,還不如暫時擱置。相對來說,談論改革開放后仍在北大任教的,比較容易暢所欲言。
另外一點同樣重要,今天中國各大學(包括北大)的基本格局與學術傳統,大都是改革開放第一代學者奠定的。四十年風云變幻,有賴于他們頂住壓力,繼往開來,引進吸收,開拓進取,才有今天中國的辦學局面——這一點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
本書之談論北大教授,以人文學者為主。在綜合性大學中,理工醫農的發展尤為重要,且更為強勢,為何到了講述大學史時,往往人文學者優先?二十多年前,我曾對此現象作出解釋:“首先,北大之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主要在思想文化,而不是具體的科學成就;其次,人文學者的成果容易為大眾所了解,即便在科學技術如日中天的當下,要講知名度,依然文勝于理。再次,文學院學生擅長舞文弄墨,文章中多有關于任課教授的描述,使得其更加聲名遠揚。最后一點并非無關緊要:能夠得到公眾關注并且廣泛傳播的,不可能是學術史,而只能是‘老北大的故事’。”(《老北大的故事》第29頁,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修訂版】第3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本文作者
雖然專注各院系的代表性學者,但本書不是學術史,既無力,也不想面面俱到。會有這種情況,明知某些學者很重要,但找不到合適的文章,也只好割愛了。這里所說的“合適”,主要指文筆,但也包括篇幅,個別還牽涉版權。不是正史,也不是評傳,每篇三五千言,只能寥寥數筆,重在勾勒人物的性格與精神。
全書最后一輯,文體上有變化,選擇一位經濟學家和一位生物學家的自述,再添上不該忽略的“北醫的品格與使命”,希望呈現不一樣的風采。
借用叢書“總序”的說法:如此“好看”的文化讀物,擬想讀者可不僅僅是各大學的校友,更包括所有對中國大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感興趣的讀書人。
(本文為《我們的北京大學》序,陳平原、季劍青主編,山東畫報出版社,2025年3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