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淡忘的牛王誕:不只是一頭牛的生日順時而食:六月里的“3樣吃食”老話里的智慧:“2樣不做”
日子過得真快,一轉眼,就溜進了農歷的六月門里。這六月天,就像個脾性難料的后生,前一刻還晴空萬里,曬得人脊背發燙,后一刻就可能烏云翻滾,一場傾盆大雨兜頭蓋臉地澆下來。悶、熱、濕,這三個字,怕是把六月的光景給說透了。
今天,正是六月初八。在咱們這片土地上,這可不是個尋常日子。許多地方,尤其是西南一帶的老鄉親,還記著這是“牛王會”的正日,是給那耕田犁地、勞苦功高的牛王爺過生日呢。
現在城里的娃娃,可能很難想象,在過去,一頭牛對一個家意味著什么。那不是牲口,那是半個家人,是“無言的功臣”。家里能不能吃上飽飯,孩子能不能念上書,全指望著它那四只蹄子在田里刨食。所以,人們打心眼兒里敬它、愛它。這六月初八的“牛王會”,就是這份敬愛最集中的體現。
相傳這天是“牛王菩薩”的誕辰,這位神仙,在一些地方的說法里,就是天上的“丑宿星君”,專門下來護佑耕牛的。到了這天,天底下所有的牛都要歇工一天。農人會把牛欄打掃得干干凈凈,給牛梳毛、洗澡,再用最新鮮的青草、最精細的豆料犒勞它們。有的地方,講究的人家還會用糯米做成粑粑,掛在牛角上,叫“掛紅”,既是裝飾,也是一份甜甜的心意。
這份對牛的感念,其實是對土地、對豐收最質樸的祈愿。古人相信萬物有靈,牛幫人耕種,人敬牛如神,這是一種樸素的契約精神。南宋詩人陸游的詩里寫,“農家辛苦尋常事,賣劍買牛亦未遲”,可見牛在農耕社會里的分量。那份“牛興則場旺,牛亡則場衰”的信念,深深烙印在了一代代人的骨血里。給牛過生日,其實是在提醒自己,要感恩,要懂得回報,要順應天時、善待萬物。這不就是咱們文化里“天人合一”思想最接地氣的表達嗎?
過節,自然離不開吃。六月初八這天的吃食,不求山珍海味,講究的是一個“順時而為”,吃的是當季的新鮮,圖的是一份安康。
第一樣:新麥饅頭
農歷六月,正是北方冬小麥顆粒歸倉的時候。新打下來的麥子,磨出的面粉帶著一股子陽光和泥土的清香,那是陳面無論如何也比不了的。用這頭一茬的新面,發酵蒸上一鍋白白胖胖的大饅頭,是對辛勤勞作最好的犒賞。
做法也簡單得很:取適量新面粉,用溫水化開酵母,和成光滑的面團,放到溫暖的地方發酵到兩倍大。然后取出來揉搓排氣,分成一個個小劑子,揉成饅頭狀,蓋上濕布再醒發一刻鐘。最后上鍋,水開后蒸個十五到二十分鐘,關火后別急著開蓋,燜個三五分鐘再拿出來。那饅頭一出鍋,麥香撲鼻,掰開來,暄軟又有嚼勁,空口吃都帶著絲絲甜味,美得很。
第二樣:清炒綠豆芽
綠豆是夏日里清熱解暑的寶貝,而它發出的豆芽,更是脆嫩爽口。綠豆芽形似一柄小小的“如意”,所以吃它也討個“萬事如意”的好彩頭。在這濕熱的天氣里,來一盤清清爽爽的炒豆芽,既開胃,又能給身體減減負。
家常做法:綠豆芽洗凈瀝干。鍋里放少許油,燒熱后下幾粒花椒、幾個干辣椒段熗鍋,爆出香味后撈出不要。然后大火,倒入豆芽快速翻炒,沿著鍋邊烹入一點醋,能讓豆芽保持爽脆。接著加鹽、少許生抽調味,翻炒均勻,臨出鍋前撒上一把碧綠的蔥花。前后不過三兩分鐘,一盤清香爽脆的炒豆芽就好了。
第三樣:一碗餛飩
夏天吃餛飩,也是不少地方的老習俗。有一種說法,餛飩的形狀像“天地混沌未開”的樣子,在夏至后吃餛飩,有“破開混沌、迎來光明”的寓意。雖然六月初八不是夏至,但同在炎夏,吃一碗湯湯水水的餛飩,連湯帶水下肚,既能填飽肚子,又能補充水分和鹽分,讓人覺得通體舒泰。
家常做法:豬肉餡里加點蔥姜末、鹽、生抽、少許白胡椒粉和一個雞蛋,順著一個方向攪上勁。取一張餛飩皮,中間放上餡兒,對角一折,兩邊再往中間一捏,一個圓滾滾的餛就包好了。鍋里水燒開,下餛飩,用勺子背輕輕推動防止粘底。等餛飩都浮起來,再煮上一兩分鐘,撈出來。碗里提前放好紫菜、蝦皮、蔥花、香菜,用滾燙的骨頭湯或者開水一沖,再把煮好的餛飩放進去,滴幾滴香油,就是一碗熨帖人心的家常美味。
說完了吃,咱們再回到開頭那句老話,“坐不露膝,睡不露肚”。這“兩不做”,可是老祖宗留給咱們的夏日“護身符”。
第一不做:坐不露膝
夏天貪涼,很多人喜歡穿短褲短裙,坐在冰涼的石凳上、地板上,或者對著空調、風扇猛吹。膝蓋這個地方,皮肉少,血管多,是個特別容易受寒的關節。古人沒有空調,但夏夜乘涼,地面的濕氣、夜晚的涼風,都會悄無聲息地侵入關節。當時不覺得,時間長了,年紀大了,關節酸痛不適的感覺就找上門來了。
所以,“坐不露膝”的意思是,即便天氣再熱,也要注意保護好膝蓋。如果穿得少,不妨在膝蓋上搭一條薄薄的毯子或披肩。這個小小的動作,不是保守,而是對自己身體長遠的負責。這就好比我們愛護一件珍貴的瓷器,總會小心翼翼地托著,生怕磕了碰了。我們的身體,比任何瓷器都更珍貴。
第二不做:睡不露肚
肚子,是咱們的“五臟廟”,脾胃都在這里頭。這個部位對溫度的變化尤其敏感。夏天睡覺,很多人熱得踢被子,把整個肚子都亮在外面。無論是自然風,還是空調的冷氣,直吹腹部,很容易引起腸胃功能紊亂,導致腹痛、腹瀉。我小時候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半夜貪涼沒蓋被子,第二天肚子就咕咕叫著抗議,鬧了一整天。
“睡不露肚”,就是提醒我們在睡眠時,一定要用薄被或毛巾被蓋住腹部。哪怕只是薄薄的一層,也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這一個小小的習慣,能讓你安安穩穩地睡個好覺,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咱們的身體,其實就像一株植物,需要恰到好處的陽光雨露,也需要避免狂風暴雨的侵襲。
寫到這兒,茶也快涼了。無論是祭拜牛王的儀式,還是順應時節的飲食,亦或是那些聽起來有些“啰嗦”的禁忌,它們背后,都藏著同一種東西——那就是我們祖先對生活最深沉的愛與敬畏。他們觀察自然,順應自然,并把這些寶貴的經驗,編織成一個個節日,一句句俗語,一代代地傳下來。
這些老話、老理兒,就像是奶奶縫在衣角上的一枚平安符,不扎眼,卻總在不經意間,為你擋住一絲風寒。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或許不必完全照搬古人的做法,但那份愛護身體、感恩生活、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卻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