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豆角、腌黃瓜、脆口蘿卜、腌蘿卜條、腌辣椒、榨菜……腌菜作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飯搭子,受到了很多家庭的青睞。即便沒有炒菜,只需一瓶腌菜就能輕松干掉2碗大米飯,堪稱下飯神器!
泡菜、腌菜確實美味,不少人都愛吃,尤其是夏天,吃起來爽口又解膩,但是好吃歸好吃,今天還是想給大家提個醒,美味固然重要,但也要稍微留意一下健康這件事兒,泡菜、腌菜可以吃,但是建議少吃點,吃多了真的會對健康不利,嚴重還可能會致癌。
經常吃腌菜,
有哪些危害?
增加癌癥發病風險
經常食用腌制蔬菜,可能會增加出血性中風和食管癌的死亡風險。
為什么經常吃腌菜會增加癌癥發病風險呢?這可能與腌菜的高鹽濃度和亞硝酸鹽有關。頻繁食用高鹽的食物會損傷胃黏膜和食管黏膜,誘發癌癥;而亞硝酸鹽可與胃中蛋白質的分解產物胺類反應生成具有極強致畸性、致癌性的亞硝胺等N亞硝基化合物。
這里要強調的是,經常吃腌菜會增加食管癌、胃癌的風險,但并非吃腌菜就會致癌,尤其需要警惕的是短期腌制蔬菜。
增加高血壓風險
傳統醬腌菜的含鹽量大多高于15%,即便是買來的腌菜鹽含量也不低。長期高鹽飲食不利于血壓控制,會增加患高血壓風險,高血壓也會增加患出血性中風的風險。
可能會長胖
常見腌菜包括鹽漬菜、酸漬菜和糖漬菜,其中糖漬菜的糖含量可不低,一般可達到60%~65%,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熱量也高,吃多會增加長胖風險。
可能會中毒
如果短時間攝入較多短期腌制蔬菜,還可能會亞硝酸鹽中毒,誘發中毒性高鐵血紅蛋白癥,出現胸悶、呼吸困難、頭暈、頭痛、呼吸急促、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嚴重會昏迷、驚厥、大小便失禁,甚至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為什么吃腌菜
一吃就停不下來?
講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雖然腌菜吃多不健康,但腌菜口感清脆、風味獨特,根本停不下來。為什么腌菜會這么好吃呢?
答案就在它的發酵過程上,各種原料的風味物質以及發酵后產生的風味物質形成了腌菜獨特的風味,讓人們欲罷不能。
微生物的發酵作用
腌菜的過程中會伴隨著很多微生物的發酵作用,比如乳酸發酵、酒精發酵、醋酸發酵,它們產生的代謝產物會帶給腌菜微酸、鮮甜、醇香可口的獨特風味。
乳酸發酵的最終產物除乳酸外,還有少量乙醇、甲酸、乙酸、琥珀酸、高級醇以及二氧化碳、氨等,它們給腌菜帶來了爽口的滋味和乙醇的香氣;腌菜中的醋酸還可與乙醇形成乙酸乙酯,增加了芳香氣味。
另外,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有機酸是腌菜中的主要呈味物質。
蛋白質的分解作用
蔬菜中的少量蛋白質因微生物的作用會分解為氨基酸,目前在腌制蔬菜中已發現的氨基酸達30多種,比如丙氨酸具有令人愉悅的香氣,天門冬氨酸和谷氨酸具有鮮味。甘氨酸、絲氨酸、半胱氨酸具有甜味,特別是天門冬氨酸和谷氨酸會與腌菜中的鈉離子結合,使腌菜味道更鮮。
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腌菜中的碳水化合物最終會被分解為游離糖,隨著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游離糖又會被分解為醇類、酸類、酯類等揮發性風味物質。
從輔料中獲得風味
腌制時還會加入蔥蒜,蔥蒜在腌制過程中也會產生含硫化合物等風味物質,增加腌菜的香氣和滋味。
健康吃腌菜
注意這4點
腌菜對健康的不利因素,主要體現在高鹽、高糖以及亞硝酸鹽問題上。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并科學地控量食用,沒必要妖魔化。
控量減鹽
如果喜歡吃腌菜,就一定要減少食鹽的用量。比如吃了腌菜,那么建議全天做菜的時候少放食鹽,或者能將腌菜涮一下水再吃會更好。
腌菜代替鹽炒菜
可以直接用喜歡的腌菜炒菜,不要放鹽。比如雪里蕻炒肉、干腌菜炒苦瓜、榨菜炒肉絲等。
另外也別天天吃,限制食用頻率,偶爾吃即可,比如每周1~2次。
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
新鮮蔬果當中的維生素C是強抗氧化劑,能抑制腌菜中亞硝酸鹽的產生,與腌菜中的亞硝酸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對亞硝酸鹽有清除作用。
吃腌菜的同時,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能提高食品安全性,降低亞硝酸鹽對身體的傷害,比如甜椒、西藍花、小白菜、苦瓜、冬棗、獼猴桃、草莓等。
購買低鹽腌菜
隨著健康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市面上也出現了很多低鹽腌菜,一般包裝上會標注“減鹽”或“輕鹽”。相比于普通腌菜,低鹽腌菜更為健康。
總之,腌菜爽脆可口,但不可貪多!如果真喜歡吃,莫不如買正規廠家的低鹽腌菜,偶爾解饞,科學健康的吃。/健康科普
來源:科普中國
編輯:劉曉璐、張林林
本文涉及版權圖庫,轉載時請注意,避免侵權。
1.
2.
3.
快點“一鍵三連”,
一起健康生活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