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輿論界預測,特朗普要訪問中國了。
6月26號,特朗普在白宮玫瑰園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稱中美兩國已經簽署了“諒解協議”,具體內容包括“中國將加快向美國出口稀土,而美方將對應取消對中國的有關限制措施”。同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回應,中美倫敦會談之后,雙方一直保持著密切溝通;對于稀土出口事宜,中方強調將繼續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管制物項出口申請,同時也期望美方相向而行,對應取消對華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措施。
6月28日,日媒《日經亞洲》報道,美國官員正在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訪華行程制定計劃,今年晚些時候,特朗普或將率領由數十名首席執行官(CEO)組成的代表團訪問中國。
此次訪問預計將與特朗普5月份的中東之行類似。當時多達30多名美國商界領袖陪同特朗普訪問沙特,達成了超過2萬億美元的交易。代表團中包括特斯拉CEO馬斯克、黑石CEO史蒂芬·施瓦茨曼、貝萊德CEO拉里·芬克、OpenAI公司CEO薩姆·奧特曼、英偉達CEO黃仁勛、Palantir公司CEO亞歷克斯·卡普,以及亞馬遜CEO安迪·賈西等人。
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訪華已經非常接近于現實。還有媒體猜測,特朗普可能會參加中國的大閱兵(由于普京已經確定了來訪行程,也涵蓋了閱兵時間;所以特朗普如果閱兵來的話,還可以因此與普京相逢),給中美關系緩和來了一針強心劑。但這里要強調一下,無論特朗普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訪,或者說任何一個美國總統來訪,都不可能從根本層面改變中美之間“斗而不破”的大國博弈關系。但是每一位總統來訪,基本上都能在短期內,促進兩個大國關系緩和。
就在一個多月之前,特朗普還發動關稅戰,擺出一副和中國死磕的姿態。這么短的時間內又要和中國搞好關系,如此華麗的轉身,不禁讓吃瓜群眾們目不暇接,也讓很多政客感覺不可思議。特朗普如此轉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其一,關稅戰不僅沒能讓中國屈服,反而一腳踢到了鐵板上,自己疼了。
其二,特朗普通過關稅戰,嘗到了權力的快感。關稅大棒雖然沒有拿中國怎么樣,但卻把盟友們搞得頭焦額爛,紛紛討好特朗普。前幾天北約峰會,歐洲政客對特朗普的眾星捧月,讓他非常受用。
其三,可以引發輿論風暴,讓他再次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特朗普很喜歡這種感覺。
然而當今地球村,中美的事兒,影響力從不局限于中美兩國,而是會波及到很多方向。那么特朗普這次訪華,會讓誰不少政客疼痛。
首先,寶島上那群跳得很歡的毒派,正在靜靜舔舐自己的傷口。
他們上躥下跳,原本指望特朗普和大陸硬磕,自己好獲得更大的蹦跶空間。現在好了,特朗普跑過來和中國談生意,他們心頭難免涌起不祥之兆。即便再想搞事情,也是小心翼翼。他們感到疼痛,但是又不敢公開懟特朗普,只能憋著,也不知道會不會因此而憋出內傷。不過從長遠的角度看,中國兩岸最終會統一,毒派的郁悶,大概率只是剛剛開始而已,以后還會持續下去,直到那個歷史性的終點來臨。
其次,莫迪在心痛。
環顧地球村,中美博弈受益最大的就是印度。按照莫迪的設想,印度原本可以借中美博弈之機,接收中國外溢的產業鏈,在美國的支持下,把印度建設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然而這個想法很美好,但印度實在是不給力,基建啥的跟不上。加上印度又很僑情,時不時把自己幻想成美國(比方說印度學美國搞長臂管轄,去北美清除莫迪的政敵),讓美國看到很多不可靠因素。特朗普此番訪問中國,莫迪的很多布局都白費了。當然美國和印度的關系,表面上不會鬧掰,畢竟印度需要美國為自己撐腰,美國還幻想印度做中美博弈的馬前卒。
第三,普京也很糟心。
從俄羅斯和普京的立場來說,很樂意看到特朗普和中國硬碰硬。因為那樣美國會把更多資源用在中國身上,無暇顧及俄羅斯。但特朗普訪問中國,意味著中美階段性緩和,這不是俄羅斯想要的局面。而且中美的緩和,意味著俄烏戰爭也需要降溫,對俄羅斯繼續擴大俄烏戰爭也是一個潛在阻力。
第四,伊朗政客也會不開心。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伊朗老想對美國認慫。認慫就認慫唄,伊朗還喜歡自作聰明,把自己幻想成棋手,有時還會把中國當成籌碼。如果中美斗得激烈,伊朗認慫可能會有一定的分量。中美斗得不那么激烈,伊朗連認慫的籌碼都少了很多。
第五,馬科斯也犯難。
話說馬科斯上臺后,一直緊抱美國大腿,和中國搞事情。只是他抱的是拜登的大腿。特朗普上臺后,馬科斯還幻想繼續利用中美博弈撈好處。特朗普要訪問中國,馬科斯就很為難了,接下來怎么辦?用什么樣的方式抱美國大腿?還是想辦法對中國服軟?
最后再強調一點,特朗普如果真的在大閱兵期間來訪中國,表示特朗普還是傳承了美國的務實戰略。我之前在文章里提到過,美國開國元勛鑄就的民族性格很復雜:既有天真的理想主義元素,也有陰險狡猾的小人元素,還有實事求是的務實元素。
美國開國兩百多年,能夠從大西洋一隅發展到如今這個層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得益于美國政客們在關鍵時刻能夠放下臉面,采取務實的戰略,讓美國獲利。
回顧一下中美關系:
當年朝鮮戰爭,美國選擇出兵的原因有兩個:其一,針對中國,想讓中國繼續扮演晚清和民國的軟弱角色;其二,針對盟友。
戰爭的結果是,美國針對中國的企圖失敗了。但是,美國還有另一個目標,取代大英帝國,高舉西方老大的大旗,號召小弟為馬前卒。這方面倒是成功了。二戰后期,美國已經是老大了;但老大的大旗直到二戰末期,布雷頓森林會議,英國把英鎊霸權轉交給美國,才算真正把西方老大的位置讓了出來。二戰之后,美國需要一場自己打著大哥旗幟的戰爭,于是美國帶著一幫小弟跑到朝鮮半島證明自己。雖然針對中國這個目標失敗了,但做實了美國在西方世界的大哥地位。
后來美蘇爭霸,美國在越南戰爭失敗之后落入被動防守的窘境。美國精英一合計,不如聯合中國對抗蘇聯,于是基辛格與尼克松,先后來訪中國,實現了兩國破冰之旅。那種情況下,如果美國選擇死要面子,不和中國和解,那么冷戰將會是另一種局面。美國政客放下面子,緩和了與中國的關系,成為贏得冷戰的重要原因。
特朗反動關稅戰,一看奈何不了中國,趕緊轉頭和中國談判,這本身也是務實的體現。如果特朗普死要面子和中國死磕,那么最終必然兩半俱傷,讓其他國家得利。相反,他對中國采取務實的戰略,對雙方都是一個大利好。
從宏觀視角看,正常情況下,中美之間能維持這種“斗而不破”的關系,其實也挺好的。唯一的變量,大概就是中國完成兩岸統一時,中美之間才會面臨巨大的終極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