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南麓的漢水上游是北半球同緯度地帶自然生態系統最復雜、動植物資源豐富、適于早期人類生存的地區。漢中盆地是我國秦嶺以南發現舊石器地點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古人類和舊石器遺存發現較早和研究較為深入的區域之一。
1
早年發現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漢中市南鄭區龍崗寺一帶便有舊石器發現見諸報端。
上世紀80年代,在南鄭區、勉縣、城固、洋縣等地相繼發現了以河流礫石為原料加工成套的大型工具,并且砍砸器和石球有別于當時中國北方傳統的舊石器文化。
有學者在國內舊石器考古學界率先使用“礫石石器”概念,概述南鄭區梁山周邊發現的舊石器遺存,從此“礫石工業”一詞不脛而走,成為中國南方舊石器文化標簽。
2009年以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大學、南鄭區龍崗寺遺址文管所等單位在漢中盆地開展了多次舊石器遺址調查與發掘工作,對漢中盆地舊石器遺址的分布規律、地層年代、文化面貌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2
“四普”發現
2024年4月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啟動后,陜西“四普”舊石器專項調查隊多次奔赴漢中盆地,進行舊石器遺址調查,調查隊櫛風沐雨,奔走于山坡和丘陵之間,探尋早期人類文化的蹤跡。
經過近一年拉網式的踏查,目前漢中市轄區各區縣發現確認舊石器遺址38處,其中洋縣23處、城固7處、南鄭7處、漢臺區1處,這些新發現的遺址主要分布在漢江干流和南北兩岸主要支流,如漢江北岸支流金水河、酉水河、溢水河、湑水河、褒河,南岸支流濂水河等流域。
龍崗寺第4地點
龍崗寺第4地點百萬年地層發現石核
3
成果亮點
龍崗寺第4地點位于漢江右岸五級階地上。因挖沙取土暴露出一條南—北向長約50、厚約15米的黃土剖面。前期的古地磁研究顯示該套地層堆積均屬于負極性,推測該遺址年代大于150萬年。
2014年2—6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和龍崗寺文物管理委員會曾對該遺址進行發掘,獲得石制品100余件。
2025年舊石器專項調查隊對該遺址進行了核查,新發現石制品6件。令人驚喜的是,調查中在淤積層下部地層中新發現石英石核1件,根據地層堆積層序初步判斷,其年代不晚于150萬年。
杜村遺址不同地層發現石器
洋縣杜村遺址在普查中新發現各類石制品50余件,其中1件石制品出自約10萬年古土壤層,7件石制品出自約20萬年古土壤層,另有1件石英巖巨型石核出自底部淤泥層,石器出土層位明確,石器類型除常見器物外,可見大型碰砧石核、典型手鎬與石英石球等器物。
本次調查首次發現的洋縣呂家村東遺址新發現石制品20余件,值得指出的是,該遺址發現一件利用石英大石片加工制作的手斧,石英性脆,剝片或加工石器時難以控制,一般被古人類用作加工小型石制品的原料,以石英為原料加工制作的手斧非常罕見;洋縣龍亭遺址也是本次調查中首次發現的遺址,該遺址僅踏查半天時間就發現了多件典型重型工具,如單側修理把手的大型石刀、舌形刃緣的手鎬、兩面修理精致的砍砸器等。作為舊石器考古工作者,能在一天時間內在一個遺址內發現如此豐富多樣的舊石器工具,實屬難得,這也令考古隊員倍感幸運和興奮。
龍亭遺址
201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在漢中盆地舊石器調查中首次發現城固縣的寶山舊石器遺址,此后至 2016 年曾進行多次調查,至本次“四普”核查,陸續發現石制品合計200余件,這批石制品類型豐富,包含修理極為精致的三棱手鎬,以及50余件形態各異的石英石球,表明漢中盆地存在有極為獨特的石球文化,為探討該區域古人類特殊的技術行為和生存模式提供了重要材料。
大爺山遺址發現石球
地表發現的手鎬和薄刃斧
本次調查在漢中盆地漢江干支流流域發現的古人類和舊石器遺址,石器類型多樣,除了常見石核—石片工業類型的器物,還有形制多樣的手鎬、手斧、砍砸器、石球等重型器物,對研究早期人類遷徙與演化、環境適應、生存方式、石器工業技術和南—北舊石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漢水上游地區漢中盆地呈現出較為獨特的石器工業面貌,反映了漢中盆地古人類靈活多樣的石器加工制作技術。
(圖文來源于“文物陜西”,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