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巖遺址出土的部分石器 郭凱倩 攝
專家在白蓮洞遺址調研郭凱倩 攝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對于人類的起源和演化,我們一直孜孜以求。1956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和賈蘭坡帶隊在廣西柳州調查,揭開了中國南方史前考古的序幕。隨著巨猿洞、白蓮洞遺址、柳江人遺址、鯉魚嘴遺址及鳳巖遺址等多處史前遺址的發掘,柳州乃至廣西的史前文化為眾人所知,成為探索早期現代人類起源和史前文化發展演化的熱土。近日,紀念白蓮洞遺址發現七十周年暨鳳巖遺址考古成果交流會在柳州舉行,人們將目光再次聚焦這里。
柳州史前文化內涵豐富
裴文中曾為白蓮洞遺址題詞:“中國可以成為古人類學的中心,廣西是中心的中心。”走進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游客絡繹不絕。在“洞穴·家園——柳州史前文化陳列”展廳,人們穿梭在展品間,透過數萬年時光,翻閱著人類生命史冊上濃墨重彩的一章。
“白蓮清香泥不染,洞內堆積內涵多。”從賈蘭坡對白蓮洞的評價可見該遺址文化積淀豐厚。自1956年發現后,白蓮洞遺址經歷多次發掘,共出土文化遺物近4000件、古人類牙齒2枚和2處用火遺址。經研究分析,白蓮洞遺址保存了距今3.7萬年至0.7萬年的連續堆積,可劃分為5個文化時期,展示了史前人類跨越3萬年洪荒歲月的社會變遷。
白蓮洞遺址是我國南方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文化遺址,全景式展現了華南地區考古學文化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的演化過程。“白蓮洞遺址為界定華南地區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起止時間提供了重要的判定依據,成為我國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研究的‘南方模式’。”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館長蔣遠金說。
“北有山頂洞,南有白蓮洞。”白蓮洞遺址考古打開了柳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大門。1958年柳江人遺址的發現讓柳州聞名世界,以白蓮洞和柳江人兩處遺址為中心,柳州地區陸續發現了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對柳州區域史前文化內涵的界定以及本區域史前文化發展演化序列的確立具有重要意義。
“歐亞大陸的智人很可能是一家”
1958年,一個叫潘定芳的人在柳州柳江通天巖洞挖巖泥的時候,掘出了一塊人類頭骨化石。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柳江人化石。
柳江人化石材料為一件基本完整的顱骨和17件肢骨,經鑒定來自一個約40歲的男性個體。專家認為,柳江人是中國地區迄今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化石人類骨架之一,其完整程度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均較少見,對研究大區域內現代人的演化和擴散模式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柳江人化石出土層位信息模糊,對于柳江人的實際生活年代一直有爭議。
2020年至202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組成研究團隊,并與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澳大利亞人類演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對柳江人的實際生活年代展開研究。“我們對人骨化石進行了鈾系測年,并對沉積物進行綜合測年和比對,最終確定柳江人生活的年代是距今約3.3萬年至2.3萬年之間。”負責該項目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與舊石器考古研究室主任邢松告訴記者。
這一研究成果的公布對柳江人的演化意義重大,表明在4萬年前至3萬年前,早期現代人已經在非洲之外的歐亞大陸廣泛地遷徙擴散,柳江人與田園洞人、山頂洞人都是這一事件的重要參與者。另外,從顱骨形態來講,柳江人與法國克羅馬農人相似度極高,它反映了當時的人群特征并未像現在這樣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分化。“歐亞大陸的智人很可能是一家。”邢松說。
鳳巖遺址驗證白蓮洞遺址五期文化序列
在白蓮洞等遺址進行70年研究的基礎上,專家提出了白蓮洞五期文化發展序列,涵蓋了白蓮洞文化從舊石器至新石器中期的5個重要發展階段,這也是中國南方史前人類發展演化的重要論證。但由于早期考古條件限制,對于柳州史前文化譜系建立仍有不少疑問有待考證。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和柳州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中心等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距離白蓮洞遺址約3公里的鳳巖遺址進行正式發掘。
此次發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最重要發現之一是清理出一座距今三四萬年的墓葬。墓葬主人是一名成年女性,其顱骨保存較為完整,采用側身屈肢葬,年齡在30歲至35歲之間。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付永旭介紹,這是柳州地區近年發現的唯一一座史前墓葬,同時也是廣西地區少見的早期墓葬之一,為認識柳州乃至整個華南地區早期現代人起源與擴散、人類體質特征提供了重要資料。
此外,在鳳巖遺址還發現大量地層關系明確的文化遺物,包括石器、陶器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大量與加工打制石器有關的石料、斷塊、石核、石片、碎屑等,還發現大量水陸生動物遺骸。
“鳳巖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對于探討整個柳州地區洞穴遺址、柳州史前史、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史前人類行為模式、人類體質、古代環境及其變遷和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關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付永旭表示,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出土遺物的情況,基本解決了本地區燧石制品和礫石制品的早晚關系。大量地層關系明確的遺物也驗證了白蓮洞遺址的五期文化發展序列,為構建更為完整的柳州史前文化譜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信接下來的鳳巖遺址研究,將為進一步探討華南史前文化發展脈絡、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淵源,提供更加堅實的學術支撐。”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王社江說。
2025年7月2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白蓮洞遺址發現70年來成果不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