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
不得不說,特朗普最近過得很難,七件事讓他焦頭爛額,五個時間節點很重要。
內容很長,我分成兩篇,大家記得看(下)。
誰是大網紅,無疑是特朗普,他在社交媒體上咳個嗽都能上熱搜,他是懂完流量的。
他又是美國年齡最大的登頂美國總統之位的,現在打完高爾夫戴老花鏡都能讓媒體評論一番。
掌舵美國這艘大船,他的一言一行都會牽動很多,然而特朗普是個耿直人,有啥說啥。
就連美國記者采訪他,給他機會說中國壞話,他都說美國也是這樣干的,這是一個骯臟的世界,多么坦率!
他又是很自負的一個人,誰都得聽他的,他向伊朗和以色列喊話伊以沖突停火是,給了時間節點的,伊朗什么時候停,以色列什么時候停,最后完全停火。
當以色列和伊朗還想在協定停火前,清理一下彈藥庫存時,特朗普直接大爆粗口,面對記者隔空怒吼以色列和伊朗。
最近,特朗普吃得應該不好,睡得應該不香,因為幾件事讓他焦頭爛額,又不得不面對。
很多人都說自己壓力大,看看他的壓力有多大?
事實上,特朗普近期面臨的多重困境,本質上是其執政理念與現實矛盾的集中爆發。
特朗普
其一,巴以停火協議執行不順暢。
盡管2025年1月達成的加沙停火協議分三階段推進,但實際執行陷入僵局。
協議生效后,以色列軍隊仍對加沙南部發動空襲,造成32人死亡,而哈馬斯被指試圖在停火前"勒索"以色列讓步,導致以政府推遲協議表決。
這種"邊打邊談"的局面,暴露出特朗普中東政策的脆弱性。
作為《亞伯拉罕協議》的推動者,特朗普曾以"中東和平締造者"自居,但當前沖突不僅讓以色列安全優勢受損,更讓沙特等阿拉伯國家對美國調解能力產生懷疑。
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在2025年2月會見王毅時,明確要求以色列停止強制清空加沙民眾,這與特朗普偏袒以色列的立場形成直接沖突。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亞伯拉罕協議》雖然推動以色列與部分阿拉伯國家關系正常化,但未能解決巴勒斯坦核心問題。
沙特等國在2023年與伊朗復交后,戰略自主性顯著增強,其6000億美元對美投資承諾,本質上是對沖地緣風險的策略,而非對特朗普政策的認可。
這種"一頭熱"的局面,使得特朗普試圖復制《亞伯拉罕協議》的努力嚴重受挫。
巴以沖突停火初現
其二,內塔尼亞胡貪腐案打亂了特朗普的大棋局。
我幾篇文章都說了,特朗普一直在下一盤大棋,什么大棋呢?比肩美國最偉大總統的棋局。
他要解決以色列和中東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問題,名垂青史。
然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卻因受賄、欺詐等三項指控陷入司法困境,其6月29日以"外交和國家安全問題"為由請求推遲聽證會,雖獲法院部分批準,但案件審理仍將持續。
特朗普多次公開干預此案,稱審判是"政治迫害",甚至威脅以色列司法系統,此舉反而引發以色列民眾反感。
更關鍵的是,內塔尼亞胡作為特朗普中東政策的核心盟友,其政治地位不穩可能導致以色列在以沙建交、伊朗核問題等關鍵議題上立場動搖。
美國智庫"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指出,內塔尼亞胡若被迫辭職,以色列極右翼政黨可能推動更激進的定居點政策,進一步激化巴以矛盾。
案件的持續發酵不僅影響以色列國內政治,更對美以關系造成沖擊。
特朗普的公開干預被以色列司法系統視為對其獨立性的侵犯,引發以色列國內輿論對美國干涉內政的強烈不滿。
這種盟友關系的裂痕,使得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布局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
其三,以沙建交遇挫,戰略目標與現實利益沖突凸顯。
沙特與以色列建交,是特朗普成為美國最偉大總統道路上舉足輕重的“政績”。
可讓此事成行,談何容易,即便沙特有所松動,但提出的條件仍是很難達到。
沙特堅持將"兩國方案"作為建交前提,而以色列拒絕在巴勒斯坦問題上讓步,導致談判陷入僵局。
2025年5月,美國放棄將以沙建交與沙特核能合作掛鉤,被以色列視為重大外交挫折。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沙特在2023年與伊朗復交后,戰略自主性顯著增強,其6000億美元對美投資承諾,本質上是對沖地緣風險的策略,而非對特朗普政策的認可。
與此同時,以色列國內司法改革引發的政治動蕩,削弱了其外交談判能力。
這種"一頭熱"的局面,使得特朗普試圖復制《亞伯拉罕協議》的努力嚴重受挫。
此外,美國在以沙建交談判中的妥協,被以色列視為對其核心利益的背叛。
以色列極右翼政黨借機批評政府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軟弱,進一步加劇了以沙談判的復雜性。
這種戰略目標與現實利益的沖突,暴露出特朗普中東政策的內在矛盾。
沙特和以色列
其四,"大而美"法案的推行進入“死胡同”了。
特朗普力推的《一個偉大而美麗的法案》(簡稱"大而美"法案),表面是減稅改革,實則是對美國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
法案在眾議院以215:214的微弱優勢通過,參議院程序性投票僅以51:49涉險過關,暴露出嚴重的政治分歧。
核心爭議點包括三個。
首次是財政風險增加,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法案將使美國未來10年赤字增加3.8萬億美元,30年期國債收益率因此升至5.1%;
其次是社會福利削減,超過800萬低收入人群將失去醫療補助資格,數百萬人面臨食品援助減少;
最后便是意識形態對抗,取消新能源補貼、限制跨性別醫療等條款,激化了黨派矛盾。這里面新能源補貼就是馬斯克與特朗普拔刀相向的一大重要原因,畢竟動了“大蛋糕”。
仔細看來,“大而美”法案的通過過程堪稱特朗普政治風格的縮影——以"美國優先"為名,行利益輸送之實。
但這種"劫貧濟富"的政策,最終導致特朗普在中產階層和少數族裔中的支持率大幅下滑。
更嚴重的是,法案的財政風險可能引發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進一步沖擊全球金融市場。
美國國會
其五,馬斯克與特朗普的對抗升級。
馬斯克與特朗普的關系經歷了從合作到對抗的戲劇性轉變。
2025年3月,馬斯克因領導政府效率部推動削減聯邦開支,引發全美多地"抵制特斯拉"示威,門店遭破壞、車輛被縱火。
6月30日,馬斯克再次發難,稱"大而美"法案將"摧毀數百萬就業崗位",并威脅成立"美國黨"。
曾經在特朗普競選時刻,相擁入懷的兩人,如今拔刀相向,罵戰四起,令人唏噓不已。
他們之間的對抗不是簡單的個人好與惡,還包含了多重含義。
首先就是最直接的經濟利益沖突,剛才也講了,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取消新能源補貼,直接損害特斯拉的市場競爭力,也就是直接從馬斯克腰包里面掏錢。
之前選舉馬斯克掏錢是心甘情愿,如今特朗普伸手自己從馬斯克腰包里面掏錢,和槍錢就沒什么差別了。
其次就是政治立場分化,特朗普的政治舉措一再讓很多科學界不滿,從這次的法案到之前針對哈佛大學的清理外國留學生的事件,已經讓馬斯克從特朗普的支持者轉變為批評者,這也反映出科技界對特朗普政策的不滿,而馬斯克就是那個反對聲音的“出口”。
最后就是輿論影響力博弈,馬斯克和特朗普都是社交達人,都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發聲,都是大網紅。
特朗普再社交媒體上的動靜比美國新聞發布會的影響力大多了,這是在其他總統那里很少見得到的。
正所謂臭味相投才能走到一起,馬斯克也是擁有數千萬社交媒體粉絲,他的言論也可能動搖特朗普的選民基礎,從而干預特朗普的中期選舉,這種能量才特朗普“二進宮”與拜登爭總統寶座的時候就體現出來了。
面對馬斯克的公然對抗,特朗普的回應則暴露其執政困境:他一方面指責馬斯克依賴政府補貼,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特斯拉對美國制造業的重要性。
這種矛盾態度,凸顯了其在資本與民意之間的艱難平衡。
更關鍵的是,馬斯克的對抗行動可能引發其他科技巨頭效仿,形成對特朗普政策的集體抵制。
馬斯克和特朗普
其六,前總統聯合批評,讓特朗普的政治合法性受到挑戰。
2025年6月30日,前總統奧巴馬和小布什罕見地聯合發聲,批評特朗普解散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行為。
奧巴馬稱這是"巨大的錯誤",小布什則直指對"總統防治艾滋病緊急救援計劃(PEPFAR)"的削減。
你要知道奧巴馬是民主黨,小布什可是共和黨喲。
按照慣性思維,奧巴馬批評就批評了嘛,同一陣營的小布什也出來批評就有點難堪了。
事實上,兩位分屬不同黨派的前總統罕見聯手,也傳遞出幾個重要的信號。
一是兩黨共識,在國際援助和公共衛生領域,特朗普的政策突破了傳統政治底線,簡單來說就是特朗普的隨心所欲玩過火了。
二是外交信譽受損,解散美國國際開發署被視為美國"全球領導力衰退"的象征,在這些美國前總統的眼中,什么最重要,面子最重要,美國作為“帶頭大哥“的范不能丟。
既然在你特朗普的治下,讓美國的老大位置動搖了,我們幾個老一輩就不同意,就要站出來發聲。
三是國內政治壓力,奧巴馬和小布什的聯合批評,說明特朗普的決定確實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結果就可能影響溫和派選民對特朗普的看法。
這種跨黨派的批評,在特朗普執政期間尚屬首次,標志著其政治合法性危機的深化。更嚴重的是,這種批評可能引發其他政治人物效仿,形成對特朗普政策的廣泛質疑。
奧巴馬和特朗普
其七,特朗普的民調支持率暴跌,執政根基持續動搖。
最近通過多項民調顯示,特朗普的凈支持率已跌至-10%,創第二任期新低。
這也不難解釋日本之前搞的全民調查,顯示日本對特朗普執政的美國政府信任度創歷史新低,原因也歸結在特朗普身上。
對于特朗普在國內的民調支持率結果,不是一家之談,而是輿觀調查公司/經濟學人、紅腹灰雀集團等機構的數據均指向同一趨勢。
正所謂“三人成虎”。
感覺特朗普還是一直在努力維護美國的利益,為什么他的支持率還在下滑,而且下滑很嚴重呢?直接原因就三點。
一是經濟政策失敗,特朗普二進宮后,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關稅戰”,反正就是你們都得讓著我,我喊你咋辦就咋辦,加征關稅導致物價上漲,消費信心下降。
他的這招對很多國家倒是有效,可對中國并沒有什么效果,在很多國家選擇妥協的時候,中國選擇了“硬剛”,結果剋可想而知,特朗普最近向中國拋出橄欖枝了。
二是社會治理失當,當特朗普喊出逮捕加州州長時,作為美國總統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了,很多時候,你內心想的什么不重要,你表現出來的才重要,因為旁人都是通過你的言行判斷你這個人的。
所以當洛杉磯騷亂中特朗普動用軍隊鎮壓時,迎來的是引發"集權"批評,讓他的形象變得更不好。
三是外交冒險主義,美國國內普遍認為特朗普對伊朗空襲、介入中東沖突,是"將美國拖入戰爭泥潭",稱特朗普一直帶著美國在過“刀尖上舔血”的生活,可這不是美國應該走得路。
其實,更深層的矛盾在于,特朗普的"強人政治"模式與2025年美國社會對多邊主義、社會正義的訴求格格不入。
美國白宮
正如《新聞周刊》評論指出,特朗普仍在用"十年前的政治語言"應對當前挑戰,其執政理念與時代脫節的問題日益凸顯。
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特朗普在2025年的執政陷入"越努力越被動"的怪圈。
特朗普的多重困境,本質上是其"美國優先"政策與全球化時代矛盾的集中體現。
在外交領域,單邊主義削弱了美國的盟友信任;在國內政策上,保護主義加劇了社會分化;在科技治理中,與巨頭的對抗暴露了政府調控能力的不足。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試圖通過"恐懼動員"和"強權展示"維持權力,卻忽視了美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年輕選民對多元包容的訴求、中產階層對經濟公平的渴望,都與特朗普的政策方向背道而馳。
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特朗普在2025年的執政陷入"越努力越被動"的怪圈:每一次政策調整,都可能引發新的反對浪潮;每一次外交冒險,都可能消耗有限的政治資本。
而隨著中期選舉臨近,若無法有效扭轉民意,特朗普不僅將面臨個人政治生涯的危機,更可能拖累共和黨整體形象,為民主黨重返政治中心創造機會。
特朗普
特朗普的困境不僅是個人的政治危機,更是美國政治體制在全球化時代面臨挑戰的縮影。
其政策的失敗,凸顯了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在當今世界的局限性。
未來,美國能否擺脫這種困境,將取決于其能否重新調整戰略,適應全球化時代的新要求。
別走開,下篇接著聊特朗普要面對的五個重要時間節點。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