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3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獲獎名單揭曉,《西北歲月》《我的阿勒泰》等爆款劇集云集,由公安部新聞傳媒中心聯合出品,獲得最佳電視劇、最佳導演等7項提名的《我是刑警》最終獲得評委會大獎及最佳編劇(原創)獎兩項殊榮。獲獎的背后,是創作團隊用5年深耕和200余位刑警口述實錄澆筑的公安題材影視劇破局之道。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法者,治之端也。"作為大眾傳播領域法治精神的視覺載體,中國刑偵劇發展至今,始終在真實、藝術與審核三者的邊界探尋破局之道。在最新揭曉的白玉蘭獎項中,《我是刑警》當屬名至實歸之作:
一方面,它強勢回歸了“真實、重案、實錄”的傳統刑偵劇審美。
另一方面,它又另辟蹊徑,打破了傳統主旋律作品易陷入的說教窠臼,在類型化與主旋律之間開辟出一條充滿生命力的創作路徑。
它不僅是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更是一面映照時代的鏡子,折射出中國刑偵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一直以來,公安題材影視劇的命名密碼都暗藏創作玄機。罪案劇耽于獵奇,涉案劇醉心思辨,懸疑劇沉迷反轉,而《我是刑警》恪守"刑事偵查"的核心命題,用更大的格局去縱觀當代中國刑偵史,以35年刑偵史為橫軸,15個省市區縣為縱軸,構建起中國刑偵事業的立體坐標系。
主創團隊堅持“以腳步丈量真實”,歷時8個月深入走訪200余名一線刑警,5年磨一劍。正是有著這種對真實的執著追求,才能使劇集深深扎根于創作的土壤,從而消解了類型劇易陷入的懸浮感,讓刑偵工作的專業與刑警生活的日常成為最為動人的戲劇張力。
《我是刑警》以群像敘事為利刃,劈開類型劇的固有桎梏,在集體主義精神的書寫中,完成了對英雄敘事的現代化轉譯。劇中打破傳統刑偵劇“孤膽英雄”的敘事窠臼,以老中青三代刑警形象為筆觸,勾勒出一幅鮮活的英雄群像圖。
老刑警們的堅守與傳承,年輕警員的熱血與創新,在秦川從青澀到成熟的成長蛻變中交織成網,共同構成了有血有肉、立體豐滿的刑警群體。創作上的真誠是尊重真實的力量,沒有強人設,沒有強情節,沒有高光時刻的刻意渲染,只有無數個深夜研判、生死追緝的日常切片。讓刑警群體從符號回歸人性,這種去主角光環化的創作,讓觀眾看見刑警群體的生命厚度,也為行業劇人物塑造提供了可復制的方法論。
在正能量創作的時代語境下,《我是刑警》不僅是一部深入人心的電視劇,也在光影領域為我國刑偵事業貢獻了一部高水準的影像志。
劇中那些深夜伏案的疲憊身影、技術攻堅的焦灼時刻,將刑警職業的艱辛與榮耀具象化為可感知的影像語言,既映照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時代進程,也為當前公安題材創作開辟了新的道路——無需刻意煽情,不必粉飾太平,真實本身就是最動人的力量。
當觀眾在光影中讀懂刑警群體的堅守,也就讀懂了"平安中國"四個字背后的千鈞重量。
來源:公安部新聞傳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