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元建文。這位年輕的皇帝登基之初,便面臨著一個棘手的難題,藩王勢力過大。朱元璋在位時,為鞏固朱家天下,將諸子分封至各地為藩王,賦予兵權與行政權。其中,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因常年與北元勢力作戰,麾下兵馬精良,實力最為雄厚。
建文帝即位后,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的建議下,決心推行削藩政策。《明史·成祖本紀》載:
“建文帝采納齊泰、黃子澄建議,先后削除周王、齊王等藩王爵位,矛頭直指勢力最大的燕王朱棣。”
短短一年內,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等相繼被廢為庶人,湘王甚至被迫自焚而死。這些舉動令燕王朱棣深感危機。
北平城內,暗流涌動。建文帝密令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監視燕王,并暗中調兵包圍燕王府。《明史紀事本末·靖難之役》載:
“朱棣以佯狂避禍,實則暗中積蓄力量,準備起兵。”
據記載,朱棣曾夏日圍爐取暖,街頭狂奔,甚至搶奪百姓食物,以此迷惑朝廷耳目。然而,他的真實意圖早已被謀士道衍(姚廣孝)等人洞悉,燕王府內日夜操練兵馬,打造兵器。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朝廷下密旨逮捕燕王府官屬,張昺、謝貴率兵包圍王府,要求朱棣交出謀士。朱棣假意設宴,誘二人入府,席間擲杯為號,伏兵盡出,將張昺、謝貴斬殺。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命部將張玉、朱能率軍控制北平九門,迅速占領北平城。隨后,燕軍以迅雷之勢攻占通州、薊州、遵化等軍事要地,北平周邊盡入朱棣之手。
起兵之初,朱棣以《皇明祖訓》中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為依據,宣稱齊泰、黃子澄為奸臣,起兵目的是“靖國難”。“朱棣以‘靖難’為名成功起兵,打破了建文帝的削藩計劃,從被動防御轉為主動進攻。”此時,燕軍總兵力約十萬人,以騎兵為主,多為久經沙場的邊軍;而建文帝雖坐擁全國兵馬,卻因倉促應戰,未能有效調集精銳。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正式起兵的消息傳至南京,朝廷震動。建文帝立即任命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統率三十萬大軍(實際兵力約十三萬)北上討伐燕軍。耿炳文是開國老將,曾隨朱元璋征戰多年,尤其擅長防守。然而,此時的明軍主力多分散于各地,短時間內難以集結完畢,耿炳文只得先率部分兵力進駐真定(今河北正定),等待后續增援。
朱棣得知朝廷大軍北上,決定先發制人。他深知耿炳文用兵謹慎,若待其全軍集結,燕軍將陷入被動。于是,他親率精銳騎兵南下,直撲明軍先鋒駐扎的雄縣。八月十五日,燕軍趁夜突襲雄縣,守將潘忠、楊松毫無防備,全軍覆沒。次日,朱棣又率軍奔襲莫州,殲滅明軍增援部隊,斬首數千級。
黎明時分,燕軍輕騎兵斥候回報:耿炳文已將主力列陣于真定城西南五里的滹沱河畔,背靠城池呈半弧形防御。朱棣立即召集張玉、朱能等將領研判地形,明軍左翼依托河岸蘆葦叢,右翼連接真定西城門,中軍以鹿角、戰車構成屏障,是典型的“卻月陣”變體。燕王當即決定:“彼陣堅則聚,聚則易潰。當以精騎破其右翼,使潰兵沖其中軍。”
辰時三刻,燕軍分三路推進。朱能率兩千重騎兵佯攻明軍左翼,吸引守軍弓弩火力;同時張玉領步卒八千持長矛、盾牌正面壓陣,與明軍對射僵持。至巳時,朱棣親率精銳騎兵三千人,自東北方樹林迂回至明軍右翼側后。這些騎兵皆著輕甲,馬匹未披具裝,在麥田掩護下悄然逼近至二百步內。
午時初,明軍右翼都指揮使平安發現異動,急調火銃手轉向,但為時已晚。朱棣令吹響號角,三千騎兵分作五隊輪番沖鋒:首隊以套索拉倒鹿角,二隊拋射火箭引燃戰車,三隊持彎刀突入陣中砍殺弓手。耿炳文中軍急派參將吳杰率槍兵支援,卻遭張玉主力趁機突破正面防線。未時二刻,明軍右翼徹底崩潰,敗兵裹挾中軍陣腳大亂。
關鍵時分,年過六旬的耿炳文親執令旗登臺,命都督顧成領三千家丁列陣死守最后防線。朱棣見狀立即變陣,令全軍后撤三百步重組隊形,同時調王府護衛神機營以盞口銃轟擊明軍陣線。申時突降暴雨,火器失效,雙方轉入白刃混戰。
至酉時,明軍終因新兵過多發生營嘯,前軍都指揮使徐凱所部率先潰逃。燕軍乘勢掩殺,陣斬都指揮使陳暉等九員將領。耿炳文見大勢已去,令顧成斷后,自率親兵退入真定城。此役明軍折損具體數字,《太宗實錄》載“斬首三萬余”,《奉天靖難記》則稱“獲甲士二萬七千”,實際戰死者約萬余,余眾或潰或降。燕軍傷亡不足四千,但損失戰馬六千余匹,暴露出后勤短板。
此戰過后,朱棣并未強攻真定,而是迅速回師北平。他深知燕軍兵力有限,若長期在外作戰,后方空虛,極易被朝廷軍隊切斷退路。同時,真定之戰已證明燕軍野戰能力遠勝明軍,朝廷短期內難以組織有效反攻。果然,建文帝得知耿炳文戰敗,大為震怒,在黃子澄的建議下,撤換耿炳文,改任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將軍,調集五十萬大軍(實際約二十萬)再度北伐。
李景隆雖出身名將世家(其父李文忠為朱元璋外甥),但缺乏實戰經驗,且性格驕矜。朱棣得知朝廷換帥,對諸將笑道:“‘膏粱子弟’,何足為慮?”然而,李景隆兵力雄厚,若直撲北平,燕軍將陷入苦戰。為此,朱棣決定采取誘敵深入之策,先放棄部分城池,引誘明軍分散兵力,再尋機決戰。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在德州集結,準備對北平發動總攻。朱棣得知消息后,召集眾將商議對策。燕軍雖在真定之戰中取勝,但兵力仍處劣勢,若正面迎戰李景隆主力,勝算渺茫。謀士姚廣孝提議:"李景隆志大才疏,若誘其分兵,可逐個擊破。"朱棣采納其策,決定暫避鋒芒,僅留世子朱高熾率萬余精兵固守北平,自己則親率主力北上,佯攻大寧(今內蒙古寧城),以牽制朝廷軍隊。
李景隆大軍于九月廿四日完成對北平的松散包圍,其布防呈現"圍三闕一"態勢:主力屯駐西南郊的盧溝橋,東面由都督瞿能率兩萬人駐通州舊城,北面則由都指揮使平安領騎兵游弋。這種部署暴露出明軍兵力不足的弱點,號稱五十萬的實際戰兵僅九萬余人,平均每個城門僅能分配萬余兵力。
十月初三黎明,瞿能部率先對麗正門發起試探性進攻。三千名來自四川的明軍銳卒推著四十余輛"呂公車"(帶輪攻城塔)逼近城墻,每車藏甲士三十人。守將譚淵立即采取反制措施:命士兵以"夜叉擂"(帶釘巨木)撞擊攻城車頂部,同時從城垛擲下混裝鐵蒺藜的"火老鴉"(燃燒物)。《奉天靖難記》記載此戰細節:"賊車抵墻,燕軍發盞口銃,一炮墮車三輛,賊尸掛女墻如麻。"
初五辰時,李景隆下令總攻。明軍在東直門至崇文門三里長的戰線上展開六萬兵力,采用"仰攻疊陣"戰術:首隊持藤牌擋箭,次隊架云梯,三隊執鉤援攀。朱高熾親赴最危急的文明門(今崇文門)督戰,發現明軍重點攻擊城墻拐角處,立即調遣"虎蹲炮"十余門集中轟擊。《明實錄》載:"世子命內官馬和督放大將軍炮,一發斃賊數百。"
守軍最具殺傷力的防御手段是"金汁",將糞便、砒霜混合煮沸后傾倒。據描述:"熱汁淋身,賊兵墜梯哀嚎,城下積尸成坡。"同時,房勝組織三百死士縋城夜襲,焚毀明軍設在朝陽門外的糧倉二十余座。這種"晝守夜攻"的戰術使明軍疲憊不堪。
攻城持續至十月十五日,明軍傷亡已達萬余,最慘烈的文明門爭奪戰中,瞿能之子瞿郁身中多箭陣亡。李景隆被迫改為長期圍困,在城外筑"壘城"對峙。此時北平城內已開始缺糧,百姓被迫以樹皮充饑,但燕王府地窖藏糧仍可支半年,為朱棣回援贏得了關鍵時間。
就在北平戰事膠著之際,朱棣已秘密聯絡寧王朱權,以"共分天下"為誘餌,收編其麾下精銳的朵顏三衛騎兵。十月中旬,朱棣率軍星夜兼程回援北平。李景隆得知燕軍主力返回,倉促分兵阻擊,但朱棣以騎兵快速穿插,在鄭村壩(今北京東壩)一帶大破明軍先鋒。此戰中,燕軍充分發揮騎兵機動優勢,迂回包抄,殲滅明軍兩萬余人,李景隆被迫后撤至德州。
北平之圍雖解,但朱棣深知朝廷勢大,戰爭遠未結束。他一面整軍備戰,一面派使者聯絡各地藩王,爭取支持。建文帝則因李景隆戰敗,再度調整戰略,命盛庸、平安等將領接替指揮,準備新一輪攻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