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于北平起兵,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這場叔侄間的權力爭奪,源于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
《明史·成祖本紀》載:
"惠帝立,削奪宗藩,周、湘、代、齊、岷五王相繼得罪。"
燕王作為實力最強的藩王,在僧道衍(姚廣孝)等人的策劃下,決定武力反抗朝廷。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朝廷派大將軍李景隆率六十萬大軍北伐。李景隆在鄭村壩之戰失利后,退守德州重整兵力。《明史紀事本末》載:
"景隆收集潰卒,號百萬,駐德州。"
適逢平安、吳杰等將領分駐真定、定州,形成對北平的包圍態勢。燕王朱棣則采取主動出擊策略,于四月率師南下。
白溝河位于雄縣以南,是連接北平與保定的要道。據《明太宗實錄》記載:
"戊寅,師至白溝河,距李景隆軍六十里"。
此時朝廷軍由郭英、吳杰、平安等分領,沿河設防;燕軍則"悉銳渡河",雙方于四月二十四日展開對峙。戰前燕軍將領張玉偵察敵陣后建言:"彼眾我寡,宜先挫其前鋒",朱棣采納此議,決定次日發起進攻。
建文二年四月二十五日黎明,燕軍率先向白溝河南岸的朝廷軍陣地發起進攻。朱棣命張玉、朱能各率精銳騎兵分兩翼渡河,自己親率中軍直沖李景隆大營。朝廷軍早有防備,平安、郭英等將領依托河岸工事,以弓弩齊射阻擊燕軍渡河。
張玉率領的燕軍前鋒在渡河過程中遭遇朝廷軍密集箭雨壓制,前排騎兵中箭落馬者達百余騎。面對箭矢覆蓋,張玉令盾牌手在前結陣,掩護后續部隊繼續強渡。當燕軍前鋒半數渡過白溝河時,平安立即調整部署,將原本呈線形分布的弓弩手后撤重組為三列輪射陣型,同時調集三百名火銃手在陣前構筑射擊線。火器齊射產生的硝煙彌漫河岸,鉛彈與箭矢形成密集火力,燕軍沖鋒速度明顯減緩。
朱能觀察到朝廷軍火力集中于正面,遂親率兩千輕騎兵沿河岸向西迂回兩里,試圖從側翼突破。吳杰所部哨騎及時發現燕軍動向,立即將八千長槍兵調整為縱深達十二排的方陣,槍尖斜指形成槍林。當朱能騎兵沖至三十步距離時,吳杰令旗一揮,埋伏在側的兩千輕騎兵突然殺出。這些騎兵皆配火銃,近距離齊射后立即拔刀沖鋒,與燕軍騎兵纏斗在一起。混戰中朱能坐騎被火銃擊斃,其親兵迅速以盾牌圍護,雙方騎兵在河灘上反復沖殺,死傷枕藉。
朱棣親率的中軍一萬二千人遭遇李景隆布置的三道防線。第一道由戰車聯結組成,車陣后藏有弓弩手;第二道為步兵方陣,持丈二長矛;第三道則是李景隆親率的精銳騎兵預備隊。燕軍首次沖鋒被車陣所阻,數十輛偏廂車上的銃炮連續射擊,燕軍傷亡數百。朱棣改令步卒持斧鉞破車,自己率騎兵伺機突破。在第二輪沖鋒中,朱棣的坐騎被火銃擊中前胸倒地,其本人被甩落馬下。千鈞一發之際,丘福率五百重甲死士持狼筅突入缺口,與護衛親兵組成圓陣死守。朱棣得以換乘備用戰馬,但此時朝廷軍已從兩翼包抄,郭英部萬余生力軍投入戰場,將燕軍逼退回白溝河北岸。燕軍此輪攻勢陣亡將士達兩千余人,朝廷軍亦傷亡近千,戰場暫時陷入僵持。
戰至午時,燕軍仍未取得突破,反而因渡河作戰消耗過大,陣型漸顯松散。朝廷軍則憑借穩固的防御,逐步壓縮燕軍活動空間。平安甚至率精騎反沖燕軍側翼,一度逼近朱棣帥旗。燕軍形勢危急,部分部隊開始后撤。
午后未時,戰場形勢突變。朱棣在整頓敗退部隊后,發現朝廷軍因追擊而陣型略顯松散,尤其是平安所部因前突過甚,與中軍李景隆之間出現空隙。燕王立即調整戰術,命張玉、朱能各率三千精銳騎兵,分別從東西兩側穿插,直取朝廷軍中軍薄弱處。
張玉率部繞過平安的側翼,突然出現在朝廷軍后方。平安急令火器營轉向,但重火器調整緩慢,燕軍騎兵已突入陣中。朱能則抓住吳杰部與中軍脫節的機會,以騎兵快速切割,將朝廷軍右翼分割包圍。混戰中,吳杰坐騎被長槍刺中,墜馬后被親兵拼死救出,但其部已陷入混亂。
是時,朱棣親率主力再次強渡白溝河。這次燕軍改變策略,以盾車為先鋒,抵擋朝廷軍箭矢火器,后續部隊快速跟進。李景隆見兩翼危急,急調中軍預備隊支援,導致主營防御空虛。燕軍大將丘福看準時機,率死士直沖李景隆帥旗所在。朝廷軍指揮系統一時大亂,各部陷入各自為戰的境地。
申時三刻(約下午3點45分),戰場突然刮起強烈的東北風,風速之快令旗幟撕裂、沙石飛揚。朝廷軍因戰線拉長,各營間距已達二里之遙,旗手在風沙中難以辨認指揮旗號。平安所部與中軍完全失去聯系,其親兵試圖點燃狼煙示警,卻被狂風瞬間吹散。燕軍則早有預案,各小隊以銅鑼和特定顏色的三角旗為號,在能見度不足百步的情況下仍保持協同作戰。
風沙最盛時,朱棣親率八百精銳騎兵,借著風勢掩護直插李景隆中軍大帳。狂風卷起的塵土完美掩蓋了馬蹄聲,待燕軍沖至五十步內才被發現。李景隆衛隊倉促組織防御,但強風使得火器無法點燃,弓箭也失去準頭。燕軍騎兵趁機突破防線,丘福率甲士砍倒中軍大纛,導致朝廷軍指揮系統徹底癱瘓。
沿河防線的崩潰最為慘烈。郭英所部三萬人被燕軍分割包圍,背靠白溝河陷入絕境。狂風將浮橋吹斷,潰兵爭相渡河逃命,因甲胄沉重而溺亡者超過五千。據戰后清理,河面漂浮的旌旗、兵器延綿十余里。李景隆在親兵護衛下換乘輕裝馬車南逃,沿途遺棄的糧車、火炮堵塞官道,僅德州衛收容潰兵兩萬余人,但建制已完全瓦解。此戰朝廷軍戰死、溺亡者逾三萬,被俘萬余,損失馬匹兩萬,火器上千,堪稱建文朝最慘重的軍事失敗。
此戰燕軍以少勝多,殲滅朝廷軍主力,繳獲糧草軍械無數。白溝河之戰成為靖難之役的重要轉折點,為燕軍后續南下掃清了障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