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永樂大帝遷都北京,明朝幾乎所有的皇帝死后都葬在了天壽山麓,因為一共有十三座,所以又被稱為“十三陵”。然而,定都北京后,明朝一共有十四位皇帝,卻有一位皇帝沒能和他的祖先們葬在一起。至于他沒能葬在十三陵的原因,卻是因為他拯救了大明王朝!
明十三陵
原來,永樂大帝遷都北京,就是有天子守國門的意思。到了明英宗的時候,果然北方的瓦剌大舉入侵,一時邊境告急。明英宗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率領近四十萬精銳部隊御駕親征。臨行前,明英宗讓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監國,自己則帶著開國以來的軍功勛貴們一起出征,聲勢浩大。
然而這次出征因為準備不倉促,糧草不足,還沒遇到瓦剌騎兵就已經出現了缺糧的情況。等到獲悉瓦剌大軍多達20萬時,王振和明英宗害怕了,他們又向南撤退,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騎兵包圍。土木堡上沒有水源,軍中又缺糧,結果沒等開戰明軍就已經心理崩潰。
土木堡之變
開戰后,明軍一潰千里,幾乎全軍覆沒,尤其是“王牌軍”京畿三大營主力被消滅殆盡,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而文武重臣死傷者亦有數十人,連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虜,成為了敵國手中的“肉票”。
消息傳到北京,一下子人心惶惶,留守的王公大臣們人心惶惶,有人想要南逃到陪都南京。但是,兵部侍郎于謙立主堅守,于是他推監國的朱祁鈺坐上了皇位,并在北京城下背城而戰,擊敗了入侵的瓦剌軍隊,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化險為夷。這是明朝歷史上最危險的時刻,一旦失敗很可能就是又一次五胡亂華的慘劇了。但是在朱祁鈺和于謙的努力下,大明王朝扭危為安,朱祁鈺和于謙一起拯救了大明王朝。
北京保衛戰
朱祁鈺本就是為了穩固人心、讓瓦剌知道手里的皇帝沒有利用價值才做的皇帝,所以他對大明只有功勞。可是,他的哥哥明英宗卻不這么想,他想的是自己落難的時候,弟弟不但不想辦法拯救自己,卻落井下石自己當皇帝。所以,當明英宗被放回北京后,利用朱祁鈺病重的時候,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坐上了皇位。
朱祁鈺
一個月之后,朱祁鈺就病死了。但明英宗覺得還不夠出氣,下旨斥責朱祁鈺“不孝、不仁、不義”,不僅不承認他曾經當過十多年皇帝,還不讓他埋在明帝王的祖陵中,以親王禮葬在了西郊金山。也就是說,景帝朱祁鈺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后,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皇帝。而他不能葬入十三陵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拯救了大明王朝。
朱祁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