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報道,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在《紐約時報》發表的評論文章中抨擊,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下令對伊朗三處主要核設施發動打擊是一次“錯誤”,既“不明智”也“不必要”。NBC稱,布林肯在文中表示,如果特朗普在其首個任期內沒有撕毀奧巴馬政府談成的伊朗核協議,事態就根本不會發展到今天這一步。他寫道,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后,伊朗加快了鈾濃縮進程,如今特朗普是在“試圖撲滅那場由他自己澆上汽油的大火。”
布林肯還特別強調了外交手段的關鍵作用,他犀利指出,在局勢惡化前本有充足機會通過談判桌化解危機,實際情況遠沒有特朗普夸大的那么危急。他雖然勉強承認美方空襲,確實暫時拖慢了伊朗核進展,但他隨即發出嚴厲警告:這種軍事冒險反而可能火上澆油,刺激德黑蘭在更隱蔽的地下設施,加速核武器研發進程。這番論述表面分析局勢,實則暗夸民主黨的外交智慧。布林肯試圖塑造鮮明對比:一邊是民主黨擅長的理性斡旋、穩扎穩打;另一邊則是特朗普式的軍事冒險、魯莽行事。
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資料圖)
情況可能的確如布林肯所料,目前為止,伊朗核設施受損的具體情況還不清楚,但很多分析都認為美國造成的損害是有限的,伊朗能夠很快修復。不僅如此,美國自己都不得不承認,伊朗關鍵的核材料去向不明,大約400公斤60%豐度的濃縮鈾早就被伊朗運走了,這些材料可能造9枚,甚至更多的核彈!退一萬步說,伊朗擁有的核領域知識,是美國無論如何都沒法剝奪的。德黑蘭當局經此一戰,可能真的會像布林肯說的那樣發憤圖強,加速推進核計劃。
特朗普對伊朗核設施的打擊行動,引發了民主黨人的普遍不滿。有民主黨議員甚至借著這一機會,對特朗普發起了首輪彈劾。值得關注的是,就在布林肯發文同日,美國眾議院以344票對79票的壓倒性結果,否決了民主黨議員阿爾·格林提出的彈劾特朗普動議。盡管人們看到,有一些民主黨人當前也不愿意彈劾特朗普,此次眾議院投票幾乎沒有什么懸念,但美國政壇這場圍繞戰爭權力的博弈,已經揭示了華盛頓政治版圖的分裂。
民主黨議員阿爾·格林(資料圖)
早前美國對伊朗三處主要核設施發動打擊,初期情報評估顯示,美國對伊朗的打擊并未摧毀其核設施,美防長坐不住了,并稱這是詆毀!對此,中方表示,美國才是伊核危機的始作俑者。聯合國安理會近日舉行伊核問題公開會。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發言指出,美國才是伊核危機的始作俑者,伊朗解決伊核問題的誠意應該得到重視。
傅聰說,以色列和美國以“未來可能的威脅”為由對伊朗動武,嚴重違反國際法,侵犯伊朗主權,襲擊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下的伊朗核設施更是開創惡劣先例。
自2018年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到重啟并新增一系列對伊制裁措施,再到如今直接打擊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監測下的伊朗核設施,美國不斷破壞國際社會以政治途徑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努力,遭到國際社會廣泛批評。多位中東問題研究專家表示,特朗普政府試圖以“短期交易”重塑中東格局,卻因政策矛盾與能力局限陷入困境。在國際社會質疑聲中,中東安全秩序正加速向“叢林法則”傾斜,而美國霸權形象也因這場“沒有贏家的沖突”遭受重創。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資料圖)
不出意料,剛剛還吹噓促成伊以停火的特朗普又變卦了,他威脅再一次對伊朗動武。特朗普在白宮公開警告,如果有必要的話,他“絕對會考慮再次轟炸伊朗核設施”。美國總統的戰爭威脅很快就引發了外界的高度關注,剛剛平息的中東局勢是否會再次升級?
據報道,特朗普之所以“大動肝火”,和早些時候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公開講話有很大關系。哈梅內伊在對伊朗全國的講話中宣布“戰勝美國和以色列”,不但否認美國重創了伊朗核設施,還宣稱“狠狠抽了美國一耳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