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政務服務、更好利企便民,只有進行時。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常態化推進機制,明確要加強常態化機制建設,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全面落實,結合群眾和企業反映突出的問題優化拓展事項范圍。
2024年,國務院把“高效辦成一件事”作為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并分兩批推出了21個重點事項。那些一件件關乎企業和群眾切身利益的關鍵小事,實現了“從多部門來回跑”到“一件事高效辦”。今年1月,清單“上新”,增加了12個重點事項,效果正逐漸顯現。以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為例,截至5月31日,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達412萬份。
從實踐來看,“高效”的背后,不僅是后臺數據的打通,更是以“一件事”為牽引形成的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辦事流程的系統性重塑。比如,某地開一家餐飲店過去需要跑市場監管、住建、消防、衛生健康等多個部門,現在整合為“餐飲綜合準營”,一次就能辦利索。這種小切口突破,倒逼各部門不斷提高協同效率。更重要的是,一個事兒辦好了,就像是打了個樣兒,能帶動更大范圍的制度改革。
結合前期推進情況,此次會議提出“加強常態化機制建設”,這標志著政務服務改革已轉向長效制度構建。一方面得“擴面”。針對“身后事”辦理繁瑣痛點,多地已推出公民身后“一件事”聯辦服務,將社保結算、戶籍注銷、遺產查詢等集成一次性辦理;處理部分科創企業反映的跨區域政策銜接難等問題,一些地方新增科研設備跨境通關集成服務……說白了,圍繞群眾和企業的需求來列服務清單,這樣才能精準戳中痛點,把實事辦到位。
另一方面要“提質”。會議鼓勵地方進行特色探索,旨在激發基層首創精神,避免“一刀切”。其實,2024年國務院首批推出的13個“一件事”,就有不少來自各地區各部門探索成熟的工作實踐。下一步,推動銀行、醫院、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集成辦理,有助于進一步實現群眾從“能辦”到“好辦”的體驗升級,讓群眾幸福更“有感”。如今,政策已為地方留足了創新空間,期待各地有關部門在互學互鑒中“放手去干”。
當然,“高效辦成一件事”離不開數字賦能。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初步實現521萬項服務事項和3.6萬多項高頻熱點服務應用的標準化服務,有力推動各地各部門線下辦事“只進一門”、線上辦事“一網通辦”。未來,無論是強化底層數據標準統一,還是建立動態反饋機制,抑或是謹防“數字化形式主義”,破除數據壁壘,推動政務服務全國“一盤棋”,仍需久久為功。
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政務服務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推動“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高效辦好每一件政務服務的小事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能把事項清單變成改革成績單。(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