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穉登(1535—1612),字伯谷,號玉遮山人,江蘇江陰人,晚明重要文學(xué)家、書法家,被譽(yù)為“文徵明接班人”卻又能自成一格。其書法兼擅諸體,尤以行書、隸書著稱,藝術(shù)成就與交游鑒藏活動對明代中后期文人圈影響深遠(yuǎn)。
幼年天賦異稟,“四歲能屬對,六歲善擘窠大字,十歲能詩,名滿吳會”,后師從文徵明,并上追宋元名家(蘇軾、黃庭堅)及晉唐傳統(tǒng)(尤重“二王”)。 晚年聲名鼎盛,主吳中文壇,詩風(fēng)近“公安派”,兼精書畫鑒藏,如董其昌曾臨摹其收藏的《潭帖》殘本。 多藝兼通 詩文、書法、鑒藏并重,著有《王百谷集》等,詩作纖秀才情受時人推崇。
他的作品中融合晉唐與宋元,率性灑脫。以文徵明為基,兼學(xué)黃庭堅縱橫筆勢與王羲之《蘭亭序》飄逸,形成“瘦硬清雋、脫略凡俗”之風(fēng)。他擅長中鋒運(yùn)筆,線條“瘦硬而骨肉勻停”,方圓結(jié)合,如《行書軸》結(jié)體疏朗、章法疏密有致。 強(qiáng)調(diào)氣勢統(tǒng)轄形式,單字繚繞曲折(如《蘭亭序》行書“字如跳動”),整體和諧而具視覺沖擊力。
袁中道稱其行書“不在隸書之下”,兼具黃庭堅的縱橫與二王的典雅。遒古雄邁,篆意濃厚 雖傳世較少,但明人評其“隸書遒古,大勝真草”,晚年作品(如《群賢雅集》題跋)用筆厚重,融入篆籀筆意,線條柔勁而張力十足。兼精篆、楷、草,臨摹各家而融會己意,形成“瘦硬清雋”的總體風(fēng)格。 突破文徵明范式,小楷“溫潤秀逸”,行草“具蘭亭筆”。
明代“掃地僧”,雖被后世忽視,但當(dāng)時“書法在明朝首屈一指”,尤以隸書、行書成就為最。 上承文徵明帖學(xué)正統(tǒng),下啟晚明個性化書風(fēng),在“二王”傳統(tǒng)中融入宋元意趣,成為明代書法轉(zhuǎn)型的代表人物之一。
聲明:此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留言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核實過后將及時進(jìn)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