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特朗普國防預算下美軍戰略重心轉移。
近年來,美國的軍事布局出現了諸多引人矚目的變化,而這一切都與特朗普拍板的 2026 財年國防預算緊密相關。
這份預算提案的總金額高達 9616 億美元,相較于 2025 財年,竟增加了 13.4%.
如此龐大的投入,目標直指 “1 兆美元” 的國防投資,這可絕不是簡單的數字變化,它背后蘊含著美軍戰略重心的重大轉移。
國防預算
以往,美國軍隊在全球范圍內展現出較強的對外干涉態勢,似乎哪里都有美軍 “登門踢館” 的身影。
然而如今,特朗普政府明確提出要優先提升美國本土安全、重振國防工業基礎。
這意味著,美軍不再將對外擴張作為首要任務,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守護自己的本土。
在預算的具體安排上,F-35 戰斗機采購數量的削減尤為醒目,原本規劃的 74 架一下子砍到了 47 架。
與之相對的是,波音公司的 F-15EX 采購數量卻從 98 架進一步增加到 129 架。
這樣的一減一增,讓人不禁好奇,特朗普政府到底是出于何種考量才做出如此決策呢?
是 F-35 自身出現了難以解決的問題,還是為了扶持特定的軍工企業,亦或是有著更深層次的軍事戰略謀劃?
F-35 失寵背后的多重緣由
F-35 戰斗機,曾經作為五代機中的明星產品,承載著眾多期望,在國際軍事舞臺上可謂是風光無限。
它那出色的隱身性能,使其在戰場上能夠悄無聲息地穿梭,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再加上先進的電子戰系統與強大的數據融合能力。
讓它在多域戰場中本應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也因此被眾多美國盟友視為未來空中作戰的關鍵力量,紛紛采購裝備。
然而,就是這樣一款看似完美的戰斗機,如今卻在美國的國防布局中逐漸失寵,這背后的緣由實則是多方面的。
從性能與成本角度來看,F-35 有著不可忽視的短板。
它的造價高昂,平均一架成本超過 8000 萬美元,這對于美國軍費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負擔。
要維持較高的采購節奏,長此以往,恐怕會讓軍費不堪重負。
而且,近年來它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維護成本過高,每次進行維護保養都像是一場 “燒錢” 行動。
備件緊張,一旦出現故障,想要及時更換零件都成了難題;電子系統故障更是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它的實際可用率。
在如今俄烏沖突、紅海戰局以及未來可能爆發的印太沖突所展現出的實戰環境中。
低成本、高效率、遠程精確打擊才是主流趨勢,對比之下,F-35 的性價比似乎不再那么突出,逐漸失去了往昔的光環。
特朗普上臺后,為了融入美國龐大的軍工復合體,可謂是煞費苦心。
F-35 作為前幾任美國總統大力推動的項目,即便特朗普繼續加大對其采購量,那些利益既得者也未必會對他感恩戴德。
相反,波音公司的 F-15EX 就成了他手中的一張 “好牌”。
通過削減 F-35 的產量,轉而增加 F-15EX 的采購數量,特朗普可以在軍工復合體內部贏得更多支持,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除此之外,美國的盟友們對 F-35 也產生了信任危機。
像加拿大、葡萄牙、德國等國家,紛紛叫停或者重新考慮 F-35 的采購計劃。
他們心里有著諸多顧慮,一方面擔心 F-35 存在所謂的 “致命開關”,一旦美國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遠程控制,那這些國家采購的 F-35 就成了 “廢鐵”。
另一方面,F-35 的研制模式決定了美國掌握著核心技術。
后勤維護以及作戰系統所依賴的情報等關鍵要素,就算沒有 “致命開關”,只要美國在備件供應、情報支持等方面稍作限制,這些國家裝備的 F-35 戰斗力就會大打折扣。
美軍新寵項目及其發展走向
在美軍軍事布局不斷調整的大背景下,一些新項目逐漸成為 “新寵”,備受矚目,其中 F-47 戰斗機項目無疑是焦點之一。
由波音公司負責的 F-47 戰斗機項目承載著美國空軍對于未來空中優勢的巨大期望,它被視作有望接替 F-22 的第六代主力空中優勢戰斗機。
據相關描述,F-47 有著諸多令人驚嘆的先進性能。
它配備的先進隱形技術堪稱一絕,在天空中飛行時,幾乎如同 “幽靈” 一般難以被探測到,這無疑會在未來空戰中占據極大的先發優勢。
而且,它還具備率領大量無人機協同作戰的能力。
這意味著它可以在戰場上指揮一群 “空中幫手”,構建起更為靈活且強大的作戰體系,改變空戰的固有模式。
不過,外界對此項目也并非全然看好,畢竟波音公司在過往的一些軍工項目里。
曾多次面臨質量問題以及進度延誤的情況,這就像是給 F-47 的發展,讓人不禁擔憂它能否順利按照預期發展,真正成為美軍未來空戰的 “王牌”。
與此同時,美軍在無人機與導彈項目上也加大了投入力度。
在現代戰爭中,無人機的作用越發凸顯,就拿烏克蘭戰場上的實戰表現來說,無人機早已從曾經的偵察輔助角色,搖身一變成為了作戰的核心力量。
美國看到了這一趨勢,在預算中著重對小型無人機進行投入。
積極朝著 “蜂群戰術”“模塊化打擊”“自主作戰” 等方向轉型,力求打造出更靈活、更分散、更智能的作戰體系。
而在導彈方面,像 AGM-158ER、拉斯姆隱形導彈等雖為亞音速導彈。
但它們射程遠,能夠巧妙地避開敵方防空系統,對遠距離的高價值目標實施精準打擊,還有 AGM-183A 高超音速導彈投入的增加。
這些都彰顯了美軍在作戰打擊手段上的新側重點。
試圖通過這些新寵項目來彌補 F-35 削減后留下的戰力空缺,進而維系其在印太地區乃至全球的軍事優勢地位。
預算調整
特朗普政府對國防預算的這一番調整,給美軍自身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和挑戰。
就拿美國空軍來說,如今面臨著諸多棘手的狀況,F-22 重啟生產線困難重重,幾乎無望實現。
F-35 的采購數量又被大幅削減,而新接收的 F-15EX 卻是故障頻出。
原本就老舊不堪的 F-15 和 F-16 更是難堪大用,整個戰術機群呈現出一種 “老弱病殘” 的狀態,這對美軍空中作戰力量的穩定性和戰斗力都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海軍方面同樣面臨著變革,僅計劃建造區區三艘軍艦,還削減了 7286 名文職崗位,退役了部分高成本艦艇。
不過這看似 “收縮” 的舉措,實則是一種有針對性的精簡重構。
美軍意在將有限的資源向核潛艇、海基無人系統等隱蔽性更強、打擊力更大的平臺傾斜,期望在未來復雜多變的局勢中,憑借這些優勢力量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
美國這一系列的預算調整以及 F-35 相關問題引發的連鎖反應影響深遠。
美國的盟友們開始重新審視與美國在軍事裝備采購以及軍事力量構建方面的合作關系。
不再一味依賴美國提供的裝備,而是積極探索自主發展軍工產業的道路,試圖增強自身軍事建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全球范圍內,各國在航空裝備領域的發展思路也出現了明顯變化。
有的加快了本國戰機研發的步伐,有的則調整了裝備采購的重點。
整個國際軍工合作格局也隨之發生改變,軍事力量的平衡正在經歷一場新的重塑,未來的國際軍事舞臺注定會更加風云變幻。
結語
總而言之,特朗普拍板的美國 2026 財年國防預算調整,牽一發而動全身。
不僅改變了美軍內部的力量布局,也讓國際軍事格局面臨重新洗牌。
F-35 失寵、新項目崛起等變化背后是復雜的利益權衡與戰略考量,而這也警示著各國需立足自身,在軍事發展道路上不斷探索,以應對這多變的國際軍事風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