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啤酒,許多中國人其實也挺喜歡。去日本旅行,便利店隨手買一罐,居酒屋點幾道小菜配著喝,早已成了不少游客的標配。仔細想想,如今在國際上能和日本啤酒媲美的國家,似乎真沒幾個。
每到夏天,街頭巷尾到處都是舉杯暢飲的身影,啤酒成了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可這個國度和啤酒的故事,遠比想象中更有意思。
最早的日本人喝到啤酒,是在三百年前的江戶時代。那會兒荷蘭人帶著麥酒進了長崎,幕府官員嘗了一口,直言“這玩意兒味道太怪,真喝不出來哪里好”。啤酒最初在日本真沒什么好感度,純粹是“洋玩意兒”。
直到幕末明治,川本幸民這些學者把歐洲化學知識引進來,才有人認真琢磨起啤酒的釀造。1870年美國人科普蘭在橫濱建廠,日本自己的工廠也在札幌落地,還專門派人到德國拜師,學來了正宗的布勞麥斯特(釀酒大師)手藝。從那以后,日本啤酒才算是有了根。
但說白了,日本人剛學啤酒那陣,歐洲早已釀了幾百年,技術差距肉眼可見。可日本人向來有股死磕精神,像開拓使麥酒工廠這樣的老字號,早期設備簡陋得可憐,沒錢買氨氣冷凍機,就靠冬天割冰塊、夏天守著天然冰,硬是在寒冷中磨出來一口好酒。后來大企業有錢了,什么冷凍設備、實驗室、自動化生產線全都補齊,一步步追趕上來,工藝水準也在全球站穩了腳跟。
說到日本啤酒能讓人念念不忘,其實最大特點就是一個“卷”字。和很多國家拼價格不同,日本主流啤酒廠拼的是麥芽含量和風味厚度。這里的朝日、麒麟、三得利、札幌這些牌子,都是麥芽高標準,國家明文規定麥芽要占67%以上才能叫“啤酒”,低于這個只能算“發泡酒”或“第三類啤酒”。所以你在日本喝到的主流拉格,往往更扎實、麥香更足,入口有層次,喝完不容易口干,也不會覺得水。
這種高麥芽度帶來的“飽滿感”,也是為什么很多中國人第一次在日本喝啤酒會覺得特別香、特別純。有人說日本啤酒有點“重口”,其實也沒錯。喜歡清淡型的人未必能馬上接受,但愛好濃郁麥香、喜歡咬口的啤酒控,多半一試就圈粉。
日本人對“好喝”的追求,也不是越烈越好,而是口感清爽又有勁。皮爾森型成了國民首選,既順口又解渴,跟各種日本料理都能搭得上。不管是一人獨酌還是熱鬧聚餐,這種“喝不膩”的清爽感,其實是和日本飲食文化相呼應的。
不過啤酒行業的進化沒止步。1990年代日本還搞起了一波地啤酒風潮,小廠子、精釀工坊遍地開花。雖然有些品牌沒熬過市場洗牌,但新一輪精釀熱又來了。大廠跟著下場,小釀酒師也敢大膽創新,抹茶啤酒、柚子IPA、山椒風味,什么怪招都敢玩。有人把日本精釀比作懷石料理——講究工藝、重視本地食材,還能把外來文化融進自家風格,最后做成只屬于日本自己的味道。
別忘了,日本消費者也足夠挑剔。啤酒廠商要想在這里混下去,必須對品質死磕,技術創新一刻都不能停。實驗室、數據、自動化、研發,全是砸錢的活兒。哪怕是普通超市貨架上的拉格,也都經歷了無數次調配和品控,才能讓大家喝起來放心。
從橫濱的工廠到北海道的開拓使,從清爽的拉格到百花齊放的精釀,兩百多年的進化和折騰,日本啤酒如今無論產量、技術、風味都能和世界頂級同行掰手腕。有人說,日本是“啤酒后發國家”,但這一代又一代人的鉆研和較真,把一杯啤酒做成了工藝品。
會心一笑:“和各種男人分開過,但和“諭吉”分別,最讓人心痛”
所以,千萬別小看日本的啤酒,搞不好是世界最好喝的啤酒了,一罐便利店啤酒,背后藏著這個國家幾代人不服輸的精神、對品質的執著,還有老百姓一口接一口的幸福感。無論是夜幕下的燒烤攤,還是清晨便利店前的小酌,這一口泡沫滑過喉嚨時,你大概也會明白,日本啤酒已經是世界的頂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