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他卻像大多數開國皇帝一樣經歷過戰爭,甚至是一個帝國創建的主角。
每逢大戰李世民必定親臨戰場,但他登基之后卻很少親自出征,在他登基后的兩次遠征當中,他把人生最后一次遠征給了高句麗。
47歲的年齡帶著風霜,跋山涉水攻擊宿敵高句麗,當步伐踏進其境內時,他看到了一幕讓他心碎的景象。
隋朝將士們的遺體、尸骨暴尸荒野,任憑野狼、野狗啃食,風吹日曬之下很多中原人無法再回到家鄉,更沒有立碑紀念。
李世民的一道軍令從中軍當中下達給每一個唐軍士兵,這位以仁慈著稱的君王不再奉行仁政,而是要求士兵們將方圓十里的敵境,殺的寸草不生。
大家在傳統觀念上,把高句麗視作朝鮮半島上的政權,這種想法是沒錯的,但高句麗可不是僅僅占據朝鮮半島那么簡單。
這個自南北朝時期脫離中原王朝而發展起來的小政權,迅速在遼東地區擴大其涉獵的范圍,既包括了遼東部分區域,還拿下了朝鮮半島的北邊。
既然從中原來,受中原文化影響,它也對中原核心地區有著極大的向往,時時刻刻都想把手伸向中原腹地。
只不過,心氣高,實力不夠而已。盡管實力不夠,但野心趨勢下,它與突厥、薛延陀達成協,試圖對唐朝施加壓力。
與它同時期存在的還有新羅、百濟,但這兩個時常受到欺負。
原本三個都需要向唐朝進貢,可是后來形勢變了。原蓋蘇文殺了高麗君主之后,不再朝貢,反而興兵騷擾唐朝邊境。
兩地之間的長城也越來越長,越來越高,目的就是為了防御中原王朝的報復。
在與唐朝的恩怨之前,隋朝與它的仇恨更大。楊廣三次遠征一直沒落下什么好處,平白無故折損了幾十萬軍民。
犧牲在敵國的中原人被高句麗做出了一個巨大無比的京觀,堂而皇之的向中原炫耀自己的囂張。
李世民47歲了,放在古代已經算是高齡了,特別是在帝王當中,47歲絕對是屬于高壽的。
而且他要去的是遼東,那里氣候寒冷。遠距離的行軍對他個人的健康也是一種極大的威脅。
但他還是在645年發動了對高句麗的遠征,這應該是他登上大位之后,真正親臨前線的一次御駕親征。
這次遠征他帶了李積,并吸取了隋朝3次征討高句麗的教訓,既做好了后勤保障,也安排好了進軍路線。
水陸共同攻擊,6萬大軍在朝陽出發,主將是李輯,海面上則派出了4萬水軍,從萊州出發,主將是張亮。
現在的韓國一直嚷嚷著東北是他們的地盤,他們所提供的歷史依據就是高句麗時期,其領土已經延伸到了遼東地區的腹地。
這片土地雖然寒冷,可它原本就是我們的。當李世民和大軍行進到此處時,發現了荒郊野外散落著一堆又一堆的尸骨。
歲月與雨水的擊打,讓這些尸骨已經無法辨別原來的模樣,但李世民和大軍都知道這些尸骨是來自隋朝3次遠征將士們的。
當路途再深入的時候,會看到零星散布的隋朝將士京觀。
這已經超過了李世民的心理承受極限,更是。踐踏著唐軍士兵的驕傲。
本來出征的時候,對外的口號就是為隋朝子弟復仇,現在大家親眼目睹了高句麗人的殘暴,復仇一下子有了直觀的體會。
中軍的傳領兵將李世民的最新命令傳達到了每一軍,沒一營,每一人,要隋朝將士尸骨周圍十里內寸草不生。
所以唐軍在前進的過程中伴隨著殺戮,凡是村莊、莊稼,甚至樹木,全部被唐軍搗毀。
至于高句麗人,除了被殺就是被強行遷入中原的,人數高達7萬人。
撫順、遼陽、海城都曾爆發過激烈的戰斗,這些城池在那時候已經被高句麗霸占。所以唐軍必須一城又一城的攻擊,才能奪回領土,壓制高句麗。
在遼陽的作戰當中,唐軍用沖車和火攻的方式才拿下了該城。
當唐軍的矛頭直抵海城的時候,高句麗依然不反省,反而繼續抵抗,甚至因“寸草不生”的緣故,抵抗的更加頑強。
李世民打的也非常堅決,筑土山、斷糧道,勢必要拿下海城。
但在這里他們也遇到隋軍當年的困擾,冬季的降臨使得后勤補給承受了極大的壓力,最后不得不主動撤軍。
結束了第1次征討高句麗,同時也結束了李世民最后一次親征。
這一次遠征戰果沒有達到預期,盡管拿下了10成,俘虜了7萬人,但高句麗沒有被滅。
李世民也因身體的緣故,在駕崩之前沒有再進行遠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