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來揭陽榕城旅行,漫步在榕城的街頭巷尾,感受著這座“小眾”旅游城市獨特歷史文化韻味。不經意間發現,榕城與普寧之間的距離近在咫尺,地圖上不過短短十多公里的路程,還有公交車互通往來。又打聽說普寧的德安里古民居極具特色,充滿歷史韻味,十分有意思。游玩完揭陽榕城后,我便懷著滿心期待,踏上了前往普寧的旅程。
在普寧停留的日子里,我發現了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現在普寧地處潮汕地區,行政上是揭陽下轄縣級市,人口總量大且出生率高,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縣級行政區域。在潮汕地區,有三個地級市——汕頭、揭陽和潮州,這三個地方下轄著不少區縣。但在這些區縣中,普寧市有點“與眾不同”。要是問一個普寧人是哪里人,十有八九他會說自己是潮汕人或者普寧人,很少會說自己是揭陽人。這種地域稱呼上的差異,其實在其他地方也有類似情況,比如順德人更愿意稱自己是順德人,而不是佛山人;番禺老一輩人也習慣說自己是番禺人,而不是廣州人。那為啥普寧人不太愿意把自己和揭陽“劃等號”呢?乘著這次在普寧,我發現背后的故事可不少。
在1992年前,是屬于縣,歸屬汕頭管理,1992年后,開始對地區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原本屬于汕頭地區的一些地方,要分出來成立新的地級市。其中潮州歷史悠久,名氣很大,單獨成立地級市,大家都覺得理所應當;汕頭近代就開埠通商了,還是經濟特區,成立地級市也沒什么爭議。但剩下的幾個縣該怎么劃分,就成了難題,尤其是揭陽和普寧,爭得那叫一個厲害:當時,揭陽和普寧都想成為新成立的地級市,最后,揭陽成功了,普寧只能成為揭陽市下面的一個縣級市。普寧沒爭過揭陽,只能接受現實。不過,普寧的實力確實很強,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它的經濟就躋身全國百強縣,所以被定為縣級市。
從歷史角度看,普寧人心里其實更習慣以前的汕頭地區劃分。在被劃到揭陽之前,普寧和汕頭的聯系更緊密,很多老一輩普寧人對汕頭地區的認同感更強。突然被劃到揭陽,就好像“換了個家”,一時半會兒很難適應,心里還是覺得以前的劃分更親切。
再說說經濟方面,這也是普寧人不太認同揭陽的一個重要原因。普寧的經濟一直很厲害,GDP常年在潮汕各個區縣中排名第一。當地的服裝產業特別發達,全國很多地方都能買到普寧生產的衣服;中藥產業也很有名,有大型的中藥材市場,全國各地的藥材都在這里交易。靠著這兩大支柱產業,普寧的商貿活動特別活躍,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相比之下,揭陽市其他幾個區縣的經濟就沒這么亮眼了。
所以,就有一種說法:揭陽市把普寧的稅收統籌規劃拿去建設揭陽城區。大家覺得,普寧辛辛苦苦賺的錢,卻被拿去給別人“做嫁衣”,自己的城市建設卻因為缺錢跟不上。這就好比一個家庭里,有個能干的孩子賺了很多錢,卻都被家里拿去補貼其他兄弟姐妹,自己反而過得不那么好,心里肯定會有怨言……后來,普寧的財政由省里直接管轄,情況才慢慢好轉,城市建設也有了起色,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經濟發展得更快了。
除了歷史和經濟原因,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例如,普寧和揭陽在文化習俗、語言口音上,雖然大體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別。即使我這個外地游客,其實也能感覺普寧與揭陽的種種小差異,在當地人眼里就成了區分彼此的標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普寧人對揭陽的認同感。
其實,這種地域認同的問題,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歷史變遷、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的心理變化。對于普寧和揭陽來說,不管稱呼上有什么不同,大家都同屬潮汕地區,有著共同的文化和歷史淵源。只有攜手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讓整個潮汕地區發展得更好,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畢竟,“兄弟齊心,其利斷金”,與其糾結稱呼,不如一起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