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6月27日警告稱"若伊朗繼續鈾濃縮活動將再次實施打擊",此番表態明顯是針對伊朗對其"核協議提案"持否定態度的憤怒回應。
美方實施打擊后,可用于制造核彈的濃縮鈾去向成謎。在雙方僵持之下,"伊朗危機第二幕"的倒計時已然啟動。
消失的濃縮鈾與秘密核設施
核心問題可歸結為兩點:其一是納坦茲、福爾多、伊斯法罕三處伊朗主要核設施是否如特朗普所稱"被完全摧毀";其二則是襲擊前儲存的約400公斤濃度60%濃縮鈾下落不明——這個足以制造9枚核彈的存量引發嚴重關切。
特朗普堅稱"如此巨量濃縮鈾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轉移",強調其仍掩埋在廢墟之下。但CNN援引美國防情報局分析指出,這些濃縮鈾在襲擊前已被轉移,伊朗官員也證實福爾多與納坦茲設施內80%的濃縮鈾提前運出。
關于高濃度鈾的原始儲存地點也存在爭議。特朗普暗示其存放在山區的福爾多核設施,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干事格羅西則確認為伊斯法罕設施。據悉在6月22日美軍鉆地彈攻擊前數日,兩地均出現異常車輛頻繁出入。
格羅西透露"伊朗為應對緊急狀況,早已將濃縮鈾分裝于多個集裝箱"。若這些核材料被轉移,設施破壞就失去意義——將鈾濃縮至武器級90%的難度相對較低,伊朗或能在數周內獲得核彈。
據德黑蘭消息人士稱,伊朗原子能組織高官承認"新建核設施位于安全區域",紐約時報披露該秘密基地位于納坦茲以南的科蘭加茲拉山(海拔1608米),其地下工事比福爾多設施更深。
毀傷評估現分歧
對于核設施損毀程度,特朗普"完全摧毀"的宣言遭遇多方質疑。美國國防情報局評估認為"離心機大多完好,僅使核計劃倒退數月";格羅西也證實"雖受重創,但數月內可重啟濃縮活動"。
這些結論令特朗普怒不可遏。他原以為此次打擊"徹底摧毀伊朗核能力并使其倒退數十年",如今卻遭專業機構"打臉"。為此,原本持謹慎態度的幕僚紛紛站臺聲援,美國中情局長拉特克利夫也宣稱"伊朗遭受沉重打擊"。
特朗普單方面宣布"伊朗將被迫重返談判",隨著打擊效果遭質疑,特朗普立場可能會更趨強硬。他要求對伊朗核設施進行核查,甚至在社交媒體威脅解雇報道美國國防情報局分析的CNN記者。
針對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宣稱"戰勝美以"的演講,特朗普斥為"愚蠢謊言",并宣布暫停考慮對伊制裁減免,并警告若伊朗重啟濃縮活動將再施打擊——"伊朗危機第二幕"驟然升級。
有黎巴嫩貝魯特消息人士指出,當前困局源于特朗普團隊的"誤判"與"政策隨意性":"他原以為能借解決伊朗危機問鼎諾貝爾和平獎,如今計劃全盤落空,更可能陷入最不愿見到的戰爭泥潭"。
諷刺的是,這位曾厲聲譴責歷任政府中東軍事干預、高舉"美國優先"大旗的總統,正面臨基本盤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支持者的信任危機——若軍事行動持續,政治資本恐將流失殆盡。
伊朗的"摩薩德獵殺"行動
那么另一方面,哈梅內伊的強硬姿態究竟有幾分真實呢?他研判美以不敢發動地面戰,但防空體系癱瘓的現狀意味著伊朗只能被動承受空襲,民間傷亡持續增加正考驗其戰略定力。
此次伊朗雖向卡塔爾烏代德美軍基地發射14枚導彈進行報復,卻提前通報美方留足疏散時間。但下次襲擊或將不同——波斯灣沿岸美軍基地可能成為無預警打擊目標。
一旦局勢升級,美軍反擊將觸發報復循環,甚至演變成波斯灣兩岸軍事對抗。若伊朗進一步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對全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沖擊將不可避免。
分析人士警告,過度施壓可能導致"困鼠噬貓"效應,關鍵在于哈梅內伊是否做好破釜沉舟準備。
在此緊張態勢下,伊朗安全部門正全力清剿境內摩薩德特工。6月13日的襲擊正是依賴以色列地面特工與空軍的協同作戰——摩薩德十年來持續滲透伊朗,此次通過走私導彈部件組裝無人機,精準擊殺了伊朗軍方高層與核科學家。
摩薩德的情報能力令人生畏:連伊朗軍方將領住宅位置都了如指掌。盡管伊朗發動全民舉報可疑行為,但收效甚微。德黑蘭市民更擔憂伊朗當局借機加強鎮壓國內少數民族與反對派,目前已有約700人遭任意拘捕。
有觀察家指出:"摩薩德擅長發展普通市民為線人,伊朗當局反而可能借反間諜之名開啟新一輪鎮壓。"前面的貝魯特消息源也透露,沙特、卡塔爾等國正秘密斡旋,未來數日或現轉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