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威脅中方無效,以色列直接變臉呼吁中國能出手,甚至還提了個特朗普都不敢提的要求!
伊以停火也有一段時間了,但雙方都沒有真正的“放下心來”。而以色列這邊的壓力也是非常大,雖說在特朗普的施壓下已經暫時擱置了對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審判。
但中東的核心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于是以方就對外發出嚴厲威脅。眼看中方不吃這一套,現在又喊話希望中國能夠出手!公然要求中國“切斷伊朗石油進口”,還對中國甩出一套道德綁架+激將法組合拳。
7月1日,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面對多家外媒,一邊吹捧中國是“以色列第二大貿易伙伴”,一邊指責中國對調解中東沖突“缺乏責任感”,甚至放話:“如果中國不買伊朗石油,伊朗就會崩潰!”眼看靠山美國靠不住,竟想拉中國當“冤大頭”。
而這時候胡塞武裝發言人通過電視臺宣布:一枚“巴勒斯坦2型”導彈精準命中特拉維夫本·古里安機場,導致機場運行中斷。
這種導彈速度超過16馬赫,從也門到以色列僅需12分鐘,并具備末端變軌能力,以色列最先進的“箭-3”防空系統對其束手無策。同一時間,3架自殺式無人機撲向特拉維夫、阿什凱隆和埃拉特,瞄準軍事設施與港口。
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用一種近乎命令的口吻,公開向中國喊話:別再買伊朗的石油了。她說,只要中國松手,伊朗的經濟就會立刻崩潰。
這番話的分量很重,甚至有點燙手。因為就在不久前,連那個最喜歡極限施壓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對著中國也只是說,你們可以買伊朗的,但最好以后來買我們美國的。而現在她不僅要求中國切斷伊朗的經濟命脈,言語間還夾雜著對中國角色的敲打,暗示中國對調停中東沖突興趣缺缺,不愿承擔大國責任。
就在這次喊話之前,美以聯手對伊朗的核設施,特別是防衛森嚴的福爾多基地,進行了一次外科手術式的打擊。美國最先進的重型鉆地彈呼嘯而下,目標是徹底根除伊朗的核能力。行動結束后,美方一度宣稱任務成功。
衛星圖像無情地顯示,襲擊后的廢墟上,伊朗的重建工作幾乎是立刻就開始了。后續情報更是讓人尷尬:設施的核心部分損傷有限。伊朗不僅保住了技術和人才的火種,其高層更是公開叫板,核計劃絕不放棄。
一次旨在“一擊致命”的軍事冒險,最終變成了一次“傷害有限”的武裝騷擾。山沒有被炸穿,伊朗的決心也沒有被打斷。這一結果,直接催生了上海那場看似突兀的喊話。物理打擊既然無法畢其功于一役,那就只能寄望于經濟絞殺,而能擰緊繩索的,似乎只有中國。
然而,中東這盤棋,從來沒有唯一的棋手,更沒有簡單的劇本。美以的打擊,非但沒有讓伊朗屈服,反而觸發了一系列失控的連鎖反應。德黑蘭的反應,是一套令人捉摸不透的組合拳。
它一邊強硬地宣布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讓自己的核活動進入“黑箱”狀態,一邊又擺出愿意談判的姿態,但前提是“美國必須承諾不再轟炸”。這扇時開時關的外交大門,把皮球又踢了回去。
與此同時,棋盤的另一端,也門胡塞武裝這個“副戰場”正打得火熱。他們的高超音速導彈,一次次飛向特拉維夫機場,像一只不知疲倦的牛虻,持續不斷地襲擾著以色列的神經。這讓以色列陷入一種腹背受敵的窘境:核心目標未能摧毀,側翼的威脅卻從未停止。
現在,舞臺的聚光燈打向了以色列喊話的對象——中國。作為伊朗約九成石油的買家,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毋庸置疑。以色列的想法很簡單:只要中國這個最大的“金主”斷供,伊朗的抵抗就會土崩瓦解。
但這套邏輯顯然過于簡化了中伊關系,也低估了伊朗的自主性。北京和德黑蘭之間,經濟是壓艙石,但絕非全部。在軍事、核戰略這些核心決策上,伊朗更傾向于聽取莫斯科的意見,并對任何外部勢力的干涉抱有極強的戒心。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很難直接兌換成對其核心國策的控制力。
面對以色列的喊話,中國外交部的回應一如既往地展現了東方式的“太極”:沖突的是非曲直很清楚,希望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解決。
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看到了,聽到了,但我們會按自己的節奏來。這種“不選邊”的立場,對急于找到破局點的以色列來說,無異于一種最折磨的沉默。
至此,故事形成了一個無奈的閉環。以色列之所以要在上海向中國高聲施壓,根源在于其軍事行動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而這次喊話,不僅沒能迫使中國就范,反而將自身的困境暴露無遺。
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以色列正面臨的多重壓力:伊朗的核計劃仍在暗中推進,南方的導彈威脅揮之不去,而在國內,總理內塔尼亞胡還深陷司法指控的泥潭,政治生命岌岌可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