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不少人被日本要征 "單身稅" 的新聞驚到了。
先別急著慌,這事兒得拆開了說。其實呢,這個被喊得震天響的 "單身稅",正經名字叫 "兒童育兒志愿金",是社保繳費里多出來的一小部分。
從 2026 年 4 月開始,每個人交醫療保險費時,要多掏 0.1% 到 0.2% 的附加費,算下來每月多交幾百日元,最多不超過 1650 日元,折合人民幣也就幾十塊錢。
可別小看這幾十塊錢,背后藏著日本政府急得上火的事兒 ——少子化。
這筆錢要怎么花?
2023 年日本新生兒數量跌破 70 萬,生育率只有 1.2。有專家算過一筆嚇人的賬:要是啥都不做,600 多年后全日本可能只剩 1 個 14 歲以下的孩子。
錢從社保里湊,自然得花在刀刃上。日本政府想把這筆錢變成 "養娃三件套" 的支持:
首先是直接發錢。兒童津貼要從每月 1.5 萬日元漲到 3 萬日元,而且不管家庭收入高低,只要有孩子就能領。以前中產家庭可能夠不著補貼,以后也能拿到手了。
其次是養娃過程的補貼加碼,托育服務、產后護理、無痛分娩這些費用,政府打算多承擔一些。
最讓人關注的是教育這塊,大學學費減免政策要擴展到私立院校的中低收入學生,以后讀私立大學也能少掏三分之一的學費。
說白了,這筆錢就是要讓老百姓覺得 "生娃不虧":生下來有人帶,養的時候少花錢,讀書也能省點心。政府算的是一筆長遠賬:現在多投入,以后才有年輕人接盤社保,不然再過幾十年,連交養老保險的人都沒了。
為啥單身的人也要交?
有人覺得委屈:我單身沒孩子,憑啥要和有娃的人交一樣的錢?這不是明擺著 "懲罰單身" 嗎?確實,從表面看,單身人士或者沒娃的夫妻交了錢卻拿不到直接補貼,相當于把錢轉移給有孩子的家庭了。
雖然官方說這是 "社會連帶負擔",但網友更愿意叫它 "單身稅",聽著更直白。
反對的聲音主要來自年輕人:本來工資就沒漲多少,每月再扣幾十塊,錢包更癟了,誰還有心思談戀愛結婚?支持的人則覺得,這是給下一代買的 "保險",總比突然漲消費稅好接受。
而且高收入人群雖然交得多,但有繳費上限,企業也得跟著交 0.1% 的配套費用。政府還承諾會用加薪減稅來對沖成本,不過具體怎么操作還在談。
其實這種 "沒孩子多交點" 的思路不是日本獨創。德國的護理保險就規定,23 歲以上沒孩子的人費率比有娃家庭高 0.6%,這政策跑了 20 多年,德國養老金是穩當些,但生育率還是在低位徘徊。
這說明啥?光靠砸錢刺激生育,效果有限。托育資源夠不夠、職場對女性是否公平、房價能不能降下來,這些坎不邁過去,錢發了也難讓人想生娃。
生娃不是撒錢就能解決的事兒
日本這波操作,其實給所有人提了個醒:鼓勵生娃不能只靠 "砸錢",得打 "組合拳"。就像蓋房子,光堆磚不搭框架,房子遲早會歪。
首先,社保加費這種事兒,得把公平和激勵機制設計明白。讓交錢的人看到希望,而不是覺得被 "薅羊毛"。比如日本這次設定了繳費上限,高收入者不用無限制多交,企業也得跟著掏錢,這就算是一種平衡。
其次,配套措施得跟上。要是生了娃沒地方送托育,休完產假回公司發現崗位沒了,就算補貼再多,年輕人也不敢生。德國就是例子,雖然有護理保險補貼,但職場性別歧視、住房成本高這些問題沒解決,生育率還是上不去。
更關鍵的是,得讓年輕人覺得 "生娃不影響生活質量"。現在很多人怕的不是生娃那點醫藥費,而是生了娃之后,房貸壓力會不會更大,能不能有時間陪孩子,職場發展會不會被耽誤。
這些事兒不解決,每月多給幾百塊補貼,可能連奶粉錢都不夠,更別說打動猶豫的年輕人了。
說到底,日本所謂的 "單身稅",更像是一場為下一代籌資的 "全民眾籌"。錢收得不多,關鍵看怎么花,更看配套措施能不能跟上。
如果托育園還是一床難求,如果女性休完產假回來只能做兼職,如果房價依然讓年輕人望而卻步,那這筆錢最后可能就變成社保賬單上多出來的一行小字,喊得再響,也難讓年輕人邁出生娃的那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