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家叫“中南項目”的網(wǎng)站,轉(zhuǎn)載了一篇中國國內(nèi)的文章,標題是《我從來不用“阿三”稱呼印度人》。看上去是正常討論,但“中南項目”直接給這文章下了個結(jié)論,說這篇文章引發(fā)了中國人罕見的自我反思,反思對其他亞洲和南半球國家人民根深蒂固的偏見。
聽到這,我就有點懵了。中國人說“阿三”,怎么就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見?這到底是誰在強行解讀?我們來看看這個詞的來歷。
“阿三”這個詞,其實并不是罵人的。最普遍的說法是,它最早出現(xiàn)在清末的上海,當時英國在上海設(shè)立租界,招了一批印度錫克教徒做巡捕、也就是警察。這些人平時穿紅色頭巾,說話帶英文口音,對上司常說“Sir”。而“Sir”在上海話里聽起來就像“三”,再加個“阿”字,就成了“阿三”。
所以你看,這個詞本質(zhì)上就是個歷史產(chǎn)物。當時大家看到那些穿制服、包紅頭巾的印度巡捕,就這么叫上了。說到底,“阿三”這個稱呼更多是一種地域性、歷史性的稱謂,并沒有惡意。
而且,說句實話,這個詞中國人說了上百年,也沒看到印度人跳出來抗議。要是它真有那么大的歧視性,早就被拿到國際上炒作了。但現(xiàn)實是,大家一直用得很自然。
那這個叫“中南項目”的網(wǎng)站,為啥非要把這事說成是中國人“歧視”?我們得回過頭來看看它引用的那篇文章到底寫了什么。
我專門去找了這篇原文看了,發(fā)現(xiàn)里面的核心觀點,和“中南項目”描述的完全不一樣。文章作者其實并沒有在批評中國人“歧視印度”,他表達的觀點是,作為中國人,他也不喜歡印度,但他認為我們不應(yīng)該只會調(diào)侃印度的不行,而忽略了印度對我們的威脅,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從戰(zhàn)術(shù)上藐視對手,戰(zhàn)略上重視對手”。我認為,原文說實話沒啥毛病。而“中南項目”只看標題,斷章取義,硬是把它解讀成“中國人在反思自己歧視印度”,這就很離譜了。
再來看看這家“中南項目”是啥來頭。這個機構(gòu)的全稱是“中國-南方國家合作項目”,表面上,這個機構(gòu)說是專注研究中國對南方國家的投資,但你查一下資料,它可不是中國的機構(gòu),注冊地是美國,管理人員都是歐美的,它最愛關(guān)注的,不是中國搞了多少項目,不是中國幫了哪些國家,而是天天在炒作“債務(wù)陷阱”,什么成分,一目了然,說白了就是西方的那些NGO機構(gòu),懂的都懂。你說這種機構(gòu),它的立場還能客觀嗎?
這次,他們又拿“阿三”說事,本質(zhì)上還是老套路:只要中國和某個南方國家關(guān)系好,他們就會想辦法制造分裂。他們不希望中國和印度對話,不希望中國和非洲合作,更不希望“一帶一路”走出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