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今天聊個賊有意思的事兒。日本那邊最近整了個大活,打算從2026年開始向日本全國人民收一筆兒童與育兒支援金,聽著挺正能量是吧?但是網友直接給它起了個更響亮、更扎心的外號——單身稅。
簡單說,就是日本政府真急了,為啥急呢?因為沒人了。新生兒數量咔咔往下掉,2024年直接跌破70萬大關,生育率掉到了1.2以下,創下歷史新低。咋辦呀?日本政府憋了個大招,叫“兒童未來戰略”,核心就是砸錢,瘋狂砸錢。每年要砸3.6萬億日元,目標是給有娃的家庭發更多補貼、提供更多托兒所,還搞教育補助,聽著挺好是吧?
但是問題來了,這錢從哪來呢?大頭一部分國家自己出,一部分通過財政改革摳出來,還有整整1萬億日元的缺口,得靠大家伙眾籌。咋眾籌啊?
從2026年起,只要你人在日本,包括外國人,只要交醫療保險,就得額外掏這筆支援金,具體掏多少看收入。舉個例子,一個年收入400萬日元的普通上班族,2026年每個月要多掏400日元左右,一年小5000日元;到2028年還得漲,每月得掏700多日元,一年下來是7800日元,年收入高的就翻倍掏。
那這錢收上去干嘛呀?
專款專用,補貼有孩子的家庭。政府算盤打得精,每個娃兒從出生到18歲,能多拿差不多150萬日元的補貼。
好了,重點來了,為啥網友炸鍋,管它叫單身稅呢?單身人士和丁克家族一聽就火大,憑啥呀?我自己都沒孩子,辛辛苦苦掙的錢,每個月還得固定交一筆“份子錢”去養別人家的娃?這感覺就像你單身還得隨全公司的滿月禮,你說冤不冤?
政府管它叫支援金,聽著像自愿獻愛心,但實際上是強制收取,跟稅沒兩樣,這就好比強行讓你捐款,還說這是支援,更氣人不?
日本現在物價飛漲,尤其是吃的,米價都快翻倍了。普通老百姓日子本來就緊巴巴,這個時候再薅一把羊毛,特別是對收入不高的單身年輕人來說,那就是傷口上撒鹽。本來可能就因為窮不敢結婚生子,這下可好,錢更少了,更結不起、生不起了,這不是南轅北轍嗎?
這事兒為啥戳中大家的肺管子呢?咱代入一下就秒懂了。政策一出,單身人士瞬間就覺得被針對了,就因為沒結婚、沒孩子,就得掏錢,單身成原罪了唄。本質上,這就是一種制度性的單身歧視。
別以為只有日本這樣,你想想我們身邊,餐廳第二份半價、雙人套餐更優惠,各種節日營銷全是“愛他就送……”,銀行信貸有時候對單身人士也更苛刻,社會的方方面面好像都在暗示,單身等于吃虧、等于不完整、等于邊緣人。這種無形的,壓力跟稅一樣,讓人喘不過氣,產生被孤立感甚至羞恥感,好像幸福非得靠婚戀來證明。
那么靈魂拷問來了,這波“單身稅”神操作真的能救日本的生育率嗎?
我看懸,而且是大寫的懸。想靠罰單身來提升生育,做夢呢!你指望收單身人士點錢,就能讓不想結婚生子的人突然改變主意?太天真了。生育意愿是深層次的社會經濟文化問題,不是靠“劫單濟娃”能解決的。補貼能刺激搖擺人群嗎?杯水車薪。你說補貼總能打動那些想生但嫌貴的人吧?是能刺激到一小部分。
但是問題是,現在年輕人嘴里的“養不起”,早就不是買奶粉尿布的錢了,是996之下沒有時間陪娃的焦慮,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恐慌,是學區房、補習班、才藝課、未來留學這一座座大山。你每個月多給那點補貼,在巨大的育兒綜合成本面前,就像往沙漠里倒杯水,瞬間就蒸發了,根本解決不了核心問題——時間貧困和教育軍備競賽的壓力。
更可怕的是,這種簡單粗暴、還帶點懲罰單身意味的政策,很可能激起年輕人的逆反心理。嫌我不生,還收我錢補貼別人,行,那我更不生了,躺平到底。當年輕人感到被制度歧視和剝削,這種無聲的抗議只會讓生育率跌得更慘。而且長期被暗示單身低人一等,也可能讓一些人陷入習得性無助,算了,就一個人湊合過吧,徹底斷了念想。
所以日本這“單身稅”看似在解決人口危機,實則可能是火上澆油。當一個社會需要用懲罰一部分人來獎勵另一部分人去解決系統性危機時,恰恰說明它根本沒找到病根,甚至可能病得更重了。
一個國家需要未來,需要新生命,這沒錯。但生不生、結不結,必須是個人基于幸福感的自由選擇,值得最大尊重。真正能鼓勵生育的不是罰單,而是創造一個讓年輕人覺得人生值得,覺得生孩子雖然累,但充滿希望和快樂的環境。
生孩子的前提是你得先證明人生是快樂的,如果孩子的出生只是為了繼承我們的內卷、焦慮和貧窮,那有時候,選擇不生,反而是一種更深沉的善良和責任。散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