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教育內卷、996工作制,現在的年輕人面對生育這事兒,心態可以概括為三個字:不敢生。
房價漲得比工資快,孩子教育費用堪比買房,工作壓力大到連談戀愛的時間都沒有。于是很多人開始想:既然生活這么累,那人口少一點是不是就輕松了?
人少更舒適的美好幻想
先說說為什么很多人覺得人口少了生活會更好。這個邏輯其實挺直觀的:僧多粥少的時候大家都餓肚子,人少了粥就夠分了唄。
從資源分配來看,確實有道理。中國目前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也就是世界平均的27%。如果人口減少,理論上每個人能分到的土地、水源、能源都會增加。
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城市不那么擁擠了,地鐵早高峰不用擠成沙丁魚罐頭,醫院看病不用排半天隊,連找個停車位都容易多了。
而且中國目前約有3000萬人生活在地質災害易發區,人口減少確實能降低生態環境壓力。想想看,如果北京少個幾百萬人,霧霾天數是不是能少一些?如果長江中下游人口密度降下來,洪澇災害的影響是不是會小一些?
教育競爭這塊兒變化也很明顯。現在一個班50個學生搶清華北大的名額,如果變成30個學生搶,是不是壓力就小多了?
農村地區因為學齡人口減少,已經出現了大量校舍閑置的情況。有些山村小學,一個年級就兩三個學生,老師比學生還多。家長們也不用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而焦慮到半夜睡不著覺。
房價和就業市場的改善更是很多人期待的。住房需求減少,房價自然下跌;勞動力變稀缺了,老板們為了留住員工,工資肯定得漲,工作條件也得改善。不用再996了,不用再擔心被35歲裁員了,聽起來是不是很誘人?
實際上,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開始就在減少,但就業壓力依然很大。問題在于,這種減少是不均衡的:東北等地區人才大量外流,而一線城市依然人滿為患。所以你在深圳還是擠地鐵,但黑龍江的一些城市已經開始收縮了。
城市環境質量的提升也讓人向往。韓國在低生育率的情況下,森林覆蓋率從1960年代的35%提升到現在的64%。基礎設施負荷減輕,綠地增加,工業污染減少,聽起來挺不錯的。
但這些美好的設想有個前提:人口減少必須是緩慢的、有序的。如果是斷崖式下跌呢?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人口銳減帶來的麻煩事
人口急劇減少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勞動力系統性短缺。你想想,醫院本來就缺醫生,現在愿意學醫的年輕人更少了,老醫生又陸續退休,那看病不就更難了?養老院缺護工,制造業缺工人,快遞小哥都不夠用。
根據人口學家的預測,到2050年中國勞動力人口將降至7.6億。同時,老年撫養比會升至22.5%。什么概念?就是100個勞動力大約要養22個老人。社保支出壓力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經濟活力的衰竭。20-39歲這個年齡段的人貢獻了全社會29%的消費,他們買房、買車、點外賣、網購,是消費的主力軍。
如果這個群體大幅萎縮,整個消費市場都會受影響。你想想,外賣平臺訂單減少,快遞業務量下降,各種服務業都會萎縮。
日本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經歷了"失落的三十年",很大程度上就和人口老齡化、年輕人減少有關。年輕人少了,創新動能不足,整個社會都顯得暮氣沉沉。企業不敢投資新技術,銀行不敢放貸,經濟增長停滯。
文化傳承這塊兒的影響可能沒那么直觀,但同樣深遠。春節本來是個大家庭團聚的節日,但如果每個家庭就一兩個孩子,甚至沒有孩子,那春節還有什么意思?傳統的宗祠文化、家族觀念都會慢慢消失。
而且少子化還會削弱家庭的抗風險能力。以前一個家庭有三四個孩子,即使其中一個出了意外,其他孩子還能照顧老人。
現在很多家庭就一個孩子,這個孩子要承擔照顧四個老人(父母雙方的爺爺奶奶)的責任,壓力巨大。一旦這個獨生子女出現意外,整個家庭的養老體系就崩塌了。
讓生育變得可負擔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那到底怎么辦?繼續讓年輕人承受高房價、高教育成本的壓力,還是接受人口急劇下降的后果?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鼓勵不鼓勵生育,而在于如何讓生育變得可負擔。現在的政策更多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比如"三孩政策",年輕人不是不想生孩子,而是生不起、養不起。
住房成本是最大的攔路虎。在一線城市,一套房子動輒幾百萬,年輕夫妻要掏空六個錢包才能買得起。有了孩子還得換大房子,壓力更大。
如果能給生育家庭提供實質性的住房補貼,比如三孩家庭購房享受較大幅度優惠,或者提供更多保障性租賃住房,情況會好很多。
教育成本也是一座大山。從幼兒園開始就要花錢,好的幼兒園一年幾萬塊,還要托關系才能進。課外輔導班更是燒錢無底洞。
如果能建立普惠性的托育體系,讓0-3歲的孩子有地方托管,讓3-6歲的孩子能就近入園,家長的負擔就能減輕不少。
工作和生育的平衡也很重要。現在很多企業對懷孕女員工不友好,擔心影響工作效率。如果能建立更完善的生育保險制度,企業的負擔減輕了,對生育女性的歧視也會減少。延遲退休政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關鍵是要系統性地改革,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韓國、新加坡這些低生育率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單純發錢是不夠的,必須從住房、教育、就業、醫療等各個方面入手,營造一個"生育友好型社會"。
結語
所以,人口減少真的是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靈丹妙藥嗎?恐怕不是。它更像是把壓力轉移到下一代身上的緩兵之計。今天我們覺得人多了競爭激烈,明天我們的孩子就要面對人少了社會活力不足的問題。
與其指望人口減少來緩解資源緊張,不如想辦法優化資源分配,讓生育成為年輕人負擔得起的選擇。畢竟,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