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論變五十人”是由虎嘯獎組委會發起,于2018年第九屆虎獎終審會期間首次舉辦。此后每年邀請來自諸多領域的虎嘯獎終審專家參與的數字營銷高端對話活動,通過分組頭腦風暴、論述分享流程形式展開。本組議題內容根據2025論變五十人現場討論整理編輯而成。
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商業世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陣痛。
2016年3月,在谷歌AlphaGo以四勝一負戰績碾壓圍棋九段李世石的那個凌晨,地球另一端紐約麥迪遜大道的廣告公司里,創意總監們正為廣告創意焦頭爛額。
九年后,當我們回望這段歷史,兩個看似無關的場景,卻恰似數字營銷生態演進的寓言。
在算法與創意的交界地帶,一場進化論革命正在悄然上演:傳統的“人力密集型”生態體系正在崩塌,而以人工智能為內核的新生態正在逐漸重構規則。
AI毫無疑問為行業帶來巨大機遇,同時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危機與挑戰。技術紅利的背后,是要求整個行業尋找商業與技術間的平衡,并不斷突破AI技術的應用邊界,才能讓其真正成為可持續助力升級的強力引擎。
2025論變五十人聚焦“數字營銷的AI時刻”進行洞察與探討,本組主要圍繞「行業生態:從“內卷失序”到“健康共建”」議題的討論,以AI技術重塑數字營銷生態為核心,剖析行業的轉型路徑,為AI時代的數字營銷進化提供方法論與價值觀的雙重指引。
E組組長:
趙聰翀,上海程邁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CCE集團)CEO/創始人
組員:
郁 杰,魯南制藥集團品牌總監
康治國,辰源數智創始人
石 巖,靈狐科技合伙人、新華聯董事
汪之川,朱雀展翅體育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CEO
黃武鋒,澎湃新聞副總裁
困局:內卷時代的困獸之斗
在AI技術深度滲透的今天,從業者面臨職業生態重構的深層挑戰。
那些曾被視為鐵律的職業準則,如今在算法與數據的沖擊下搖搖欲墜。初級崗位需求縮減與高階人才缺口擴大并存,反映出職業能力模型已然發生根本性轉變。自動化工具不斷滲入數字營銷領域,這導致從業者既要應對技術工具帶來的操作變革,又需重構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價值定位。
曾經依賴經驗直覺和重復勞動的工作模式,正在被算法與數據推翻與重構。許多從業者發現,過去引以為傲的市場洞察力,在AI系統能夠自動生成消費者行為圖譜并據此實時優化投放策略時,傳統的"洞察-策劃-執行"線性工作流面臨解構。這種技術沖擊帶來的不僅是技能迭代的壓力,更迫使從業者重新思考自身價值的立足點,以免在技術洪流中喪失主動權。
自動化工具的普及像一把雙刃劍,既提升了營銷的精準度與廣度,也讓基礎崗位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但更隱蔽的危機在于,部分從業者陷入“工具依賴癥”,他們熟練操作著各種智能平臺,卻逐漸喪失了洞察市場本質的敏銳。當AI系統基于歷史數據推薦投放策略時,面對突發性社會事件引發的消費心理變化,許多人反而失去了快速調整策略的應變能力。
許多從業者仍在用工業化時代的思維理解AI的價值,將其簡單等同于效率提升工具。但是當技術升級以指數級速度推進時,從業者是否具備將技術邏輯轉化為商業價值的能力,決定了其能否跨越“簡單共創”與“深度共生”之間的鴻溝。
市場競爭格局的演變同樣令人不安。
當數據與算法成為核心生產力,擁有技術資源的巨頭企業實質上扮演著“規則制定者”角色,中小玩家要么依附于平臺生態,要么在邊緣市場掙扎。更危險的后果在于,市場競爭的焦點從產品價值轉向數據爭奪,創新力被短期流量思維逐漸取代。
AI營銷擅長制造“虛假需求”,例如通過社交媒體算法放大焦慮情緒,推送高價知識付費課程或健康產品,導致市場偏離真實需求。當用戶被馴化為“即時滿足”的個體,長期價值型品牌(如耐用消費品或公共服務)反而難以獲得投入,市場趨向短期逐利。
未來的競爭規則需重新定義:如何在利用AI提升效率的同時,防止技術成為市場集中的幫兇?答案或許在于開放數據接口、限制算法黑箱操作,以及為中小企業保留“非對稱創新”的空間,畢竟健康的競爭不該是巨頭的獨角戲,而是多元生態的共生。
此外,當技術平權逐漸推進,行業競爭的重心就會逐漸從資源比拼轉移到認知創新。這種顛覆性創新背后,是企業必須突破的思維定勢:當技術平權消解了傳統壁壘,能否在算法框架之外找到差異化的價值切口,將成為決定企業生命力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倫理框架的滯后性也在進一步加劇行業失序。
當AI技術以精準之名滲透營銷領域時,其背后的倫理問題往往被效率與商業價值的表象掩蓋。用戶數據成為新時代的石油,企業通過算法挖掘瀏覽記錄、地理位置等信息,構建出精細的用戶畫像,但這一過程常游走在“合法授權”與“隱性操控”的灰色地帶,數據濫用的風險加劇了信任危機。
另外,算法推薦機制引發的信息繭房效應、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等問題,都暴露出行業尚未建立與AI時代匹配的倫理操作系統。這種制度缺失導致部分從業者在效率追逐中形成依賴,將技術的可能性默認等同于商業的正當性。
企業通過數據與算法掌握了對用戶行為的控制權。解決之道不在于抵制技術,而需構建完善的技術應用的倫理框架。當AI開始預測用戶更愿意點擊什么樣的廣告時,我們更需要追問:技術究竟在增強人類的選擇自由,還是在用便利性交換主動權?答案或許藏在這樣一個認知中:真正的智能營銷,不應是數據與算法的狂歡,更應敬畏與守護人性的價值。
破局:進化方程式的書寫
在AI洶涌浪潮下,數字營銷生態正歷經前所未有的巨變,恰似一場殘酷又充滿機遇的 “數字達爾文主義” 進化。
消費者行為因AI徹底轉向線上,對個性化體驗渴望飆升;營銷技術在AI加持下,精準度、效率呈指數級飛躍;市場競爭格局更是風云變幻,新玩家憑AI異軍突起,傳統巨頭若不轉型則岌岌可危。
如同自然界物種在生存壓力下進化,數字營銷領域的企業、平臺、策略,也需不斷“變異”、適應,才能在這場生態進化論中存活、稱霸,譜寫屬于AI時代的營銷傳奇。
本組嘉賓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方向做了深度洞察和分析:
1.微觀視角的基因重組
目前,人類與機器的關系認知正在經歷從“替代”到“共生”的變遷。
當算法開始接管用戶行為預測、自動化工具包攬基礎創意時,從業者得以從重復勞動中解放,獲得前所未有的空間去觸碰行業的本質。這種轉變讓“人的溫度”重新成為核心競爭力,畢竟當機器能寫出完美符合標準的文案時,能讓文字穿透屏幕引發心跳加速的,依然是人類對人性痛點的精準把握。
真正的共生關系,誕生于人與技術的相互馴化之中。
技術迭代倒逼從業者提升數據思維,而人類經驗又反過來重塑算法邏輯。當從業者不再將AI視為替代者,而是當作需要持續調教的“數字學徒”,職業焦慮便轉化為了持續進化的動能,畢竟在這個時代,能定義一個人價值的不再是掌握多少工具,而是能否在技術狂潮中守住那個能提出好問題的頭腦。
在這場共生進化中,適應者已經開始重新定義職業門檻。當機器負責無限逼近最優解時,人類該做的不是恐懼被替代,而是修煉那些算法永遠學不會的“不完美”。對文化語境的微妙體察、對倫理紅線的直覺判斷、在數據荒漠中點燃靈感的火種。用技術延伸感知,以人性校準方向,是和諧共生的最佳注腳。
正如電影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的升級中,導演的角色并未被攝影機取代,而是基于技術迭代,挖掘了蒙太奇的美學價值。
2.中觀維度的組織進化
企業數字化轉型目前進入了深水區,進化的焦點也從技術迭代轉向認知升維。
在AI驅動的數字化營銷轉型中,企業面臨的核心挑戰已不是技術部署,而是組織架構能否實現從“僵硬協同”到“有機共生”的轉身。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打破傳統的剛性約束,在組織DNA中植入AI時代的彈性基因。
領先企業正在構建"雙模神經系統":基于機器學習的自動化決策系統負責高頻次、標準化操作,人類專家則專注低頻次、高價值的戰略調整。這種分工模式要求組織結構具備足夠的動態彈性,能在集中控制與分布式決策間靈活切換。
另外,當AI技術成為營銷領域的底層操作系統,它帶來的不僅是工具迭代,更是商業邏輯的重構。這場變革將企業從“經驗驅動”的陷阱中解放出來,賦予其以數據為核心的、更精準的直覺。那些能率先完成認知躍遷的組織,正在將技術轉化為一種新的組織智慧——不是簡單地用算法替代人力,而是通過人機協同,讓企業獲得超越個體經驗的決策能力。這種能力使得技術成為企業感知市場、理解人性的數字神經末梢。
這就注定了未來的組織架構將呈現“蛛網式結構”。中央是流動的數據與智能中樞,邊緣是無數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智能觸角”,而人類則扮演著編織這張網的“蜘蛛”角色,在技術與人性之間維持精妙的平衡。
這場變革給企業和組織最深刻的啟示在于:技術永遠不會真正接管人類,但會重構“誰做什么、何時做、如何做”的規則。營銷領域的進化軌跡,正從“人機對抗”轉向“人機共創”,最終走向“機共智”。當企業學會用技術的邏輯擴展人類的可能性,而非用人的慣性限制技術的潛力時,真正的共生關系便自然生長。
3.宏觀視野的價值重構
技術賦能正在孕育出全新的價值網絡生態,數據不再是被分析的客體,而是演變為流動的決策血液。傳統行業生態依賴層級化管控與規則,如同齒輪傳動,效率受限于物理連接;而AI生態具備自感知、自適應、自修復能力,通過數據流動實現協同。這種質變帶來的機遇,將行業從僵化的規則桎梏中解放,賦予其更廣泛的全景視角。
通過打破數據孤島并整合多源信息,可以更精準地捕捉用戶行為全貌,形成動態畫像與預測模型,從而實現個性化推薦、實時決策等高效營銷動作,降低獲客成本并提升轉化效率;同時,跨行業生態的數據融合,不僅補充了用戶興趣、社交行為等多元維度,還能借助隱私計算等技術在保障隱私的前提下挖掘跨界價值。這種以數據為紐帶、技術為驅動、信任為基石的體系,最終使企業能夠在精準觸達、用戶體驗優化與商業模式創新中占據先機,實現可持續的競爭力增長。
這種進化帶來的不僅是效率提升,更是商業邏輯的根本性顛覆:未來的企業將不再以占有資源而“擁兵自重”,算法透明度成為新的競爭維度,未來的贏家或許將是那些能構建開放價值網絡、駕馭技術民主化浪潮,并在倫理約束下釋放數據要素生產力的組織。
在這場共生演化中,那些重塑行業DNA的變革者,他們不再將技術視為外來的入侵者,而是將其看作生態進化的催化劑,數字營銷的新生態也將在更加透明開放的行業背景下中孕育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共生:新文明的曙光
站在進化論的維度審視,當前的生態重構是達爾文主義的數字化演繹。
數字文明的演進遵循“技術創新-認知突破-文明重構”的軌跡。當前行業正處在第二向第三階段躍遷的關鍵期。那些成功穿越轉型陣痛的企業,都具備兩個共同特征:開放的知識交換體系與持續的學習型組織架構。未來的競爭也將超越企業層面,演變為生態系統之間的較量。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每個參與者既是能量的貢獻者,也是價值的共享者。技術人員解碼數據的語言,創意人才翻譯算法輸出的符號,而社會學者守護價值傳導的倫理底線。
當我們站在AI時代的門檻回望,會發現這場變革為我們展現的不是機器取代人力的悲觀場景,而是人類智慧的無限放大。一如蒸汽機點燃工業革命,今天的AI革命正在拓寬人類的認知領地。那些掌握人機共生密碼的企業,終將在數字營銷的夜空中,繪制出屬于自己的浩瀚星河。
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唯一確定的是:真正的競爭優勢永遠屬于那些既能擁抱技術革新,又能堅守人性光輝的覺醒者。在人與機器的深刻對話中,我們終將發現那個超越二元對立的新世界,那里有人類獨有的溫度,也有機器無限的精度,更有兩者交融迸發的無限可能。
這場以“共生”為底色的新文明浪潮,本質上是人類對文明演進規律的主動回應。從原始社會的部落協作到工業時代的分工體系,再到數字文明的生態共生,人類始終在尋找效率與溫度、個體與群體的最優解。如今,AI與大數據的介入并非文明的異化,而是將這種尋找推向了更高維度。當算法的精準與人類的創造力實現共振,當技術的擴張力與倫理的約束力達成平衡,文明的邊界便開始向星辰大海延伸。
但共生絕非天然和諧的烏托邦。數據霸權、算法偏見、人機信任危機等暗礁潛藏其中,警示著我們:技術的狂飆突進需要人文精神的錨點。企業作為新文明的建造者,必須以更開放的胸襟打破技術壁壘,以更謙卑的姿態敬畏人性價值。真正的生態優勢,不在于掌控多少資源,而在于能否構建起價值流動的良性循環,讓每個參與者的獨特性都成為推動系統進化的動力。
結 語
站在文明更迭的十字路口,人類正書寫著前所未有的歷史篇章。
當我們不再將機器視為對手,而是看作拓展認知的翅膀;當生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標,新文明的曙光便會照亮整個時代。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人類智慧的明證。我們終將證明,在理性與感性、效率與溫度的辯證統一中,蘊藏著通向永恒發展的密鑰。
◎ 撰寫/責編:劉照龍、排版:孫艷娜、主編:楊猛。
◎ 聲明: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
◎ 版權:文章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品牌官方,如有侵權,請聯系嘯嘯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