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充滿變數,有人因此恐懼,有人卻從中獲益。美國學者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指出:“人生的不確定性無法消除,但可以通過設計讓自己從中獲益。”這與達爾文“適者生存”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抵抗變化,而是從中成長。
我們的身體就是最好的例子。鍛煉讓肌肉更強壯,接觸病菌讓免疫力更強,適度的挑戰能激活大腦潛能。比如說,那些保持適度工作量的退休者,往往比退休后無所事事的老人,維持著更好的認知能力。
尼采曾說:“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這不僅是哲理,更是進化的真相。人類祖先正是在應對環境變化的過程中,發展出了智慧與文明。
現代社會充滿了“穩定性的陷阱”。過度保護的健康反而更易生病,鐵飯碗的工作反而限制發展。真正的安全,來自于適應變化的能力。就像創業者在失敗中積累經驗,投資者通過分散風險獲得收益,都是在利用不確定性為自己服務。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在這個算法主導的時代,人類正面臨新的挑戰。社交媒體通過精準推送,讓人們沉溺于舒適區。短視頻平臺用即時快感,削弱我們的專注力。這對大腦而言,是很糟糕的,但大多數人卻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既然不能選擇逃避,我認為應該把這種挑戰,轉化為良性的壓力。比如,設定每天深度閱讀的時間,把算法推薦轉為學習工具,在信息轟炸中,訓練自己的篩選能力。這種有意識的“反算法”行為,正是數字時代的反脆弱實踐。
心靈的成長,同樣遵循這個規律。研究表明,適度壓力能促進大腦發育,而完全避免挑戰反而會導致能力退化。那些經歷過困難的人,往往比一帆風順的人更具韌性。這不是說苦難本身有價值,而是我們應對苦難的方式決定了成長的高度。
老子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適用。“柔弱勝剛強”,最強大的不是最堅硬的,而是最具適應力的。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固定技能,而是培養應變能力。
反脆弱,才能在這個世界更好地生存。當我們學會在人生無常的波動中獲益,就掌握了在這個世界更好生存的智慧。這種能力,比任何暫時的安穩都更持久,更有價值。
請點擊@羅志淵 加入羅志淵讀書會
贊賞三度先生羅志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