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藍字,關注慧跑
前言
跑步是一場自我挑戰與成長的旅程,對于大眾跑者來說,如何科學訓練,避免傷痛,實現能力提升是關鍵。如今,借助專業跑表及設備提供的豐富數據,我們能更精準地了解訓練負荷,優化訓練計劃。接下來,讓我們深入探討長期與短期負荷、負荷比,以及有氧、高強度有氧和無氧訓練,還有等效跑量和跑步耐受性等要素,助你科學跑步。
長期負荷與短期負荷:訓練的時間維度密碼
長期負荷指的是較長時間段(通常 4 周左右)內身體承受的訓練壓力總和,它反映了身體的基礎適應能力和耐力儲備。短期負荷則聚焦于近一周的訓練強度,體現當下的訓練狀態和疲勞程度。
以備戰馬拉松為例,在為期 3 - 4 個月的備賽期,長期負荷會呈現穩步上升趨勢,讓身體逐漸適應長距離奔跑的壓力。而在每周的訓練安排中,短期負荷則有起伏。
如在基礎期,每周二、五進行中強度有氧跑,周日進行中長距離拉練,周一、三、六安排恢復或交叉訓練、力量訓練,周四安排一次中距離輕松跑。
在進展期,每周二、五進行高強度有氧跑,周日進行長距離拉練,周一、三、六安排恢復或交叉訓練、力量訓練,周四安排一次中距離輕松跑。
這樣的安排既能保證每周有適當的高強度刺激提升能力,又通過低強度訓練鞏固基礎,合理分配短期負荷。
當短期負荷過高,遠超長期負荷建立的身體適應水平,受傷風險就會大增。例如,某位跑者平常周跑量穩定在 50 公里(長期負荷穩定),突然某周將跑量提升到 70 公里(短期負荷激增),很可能出現關節疼痛、肌肉拉傷等問題。因此,要讓短期負荷在長期負荷的基礎上合理波動,建議每周訓練負荷增量不超過 10% 。
負荷比:衡量訓練均衡性的標尺
負荷比即短期負荷與長期負荷的比值,它是評估訓練是否均衡、身體是否過度疲勞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負荷比在 0.8 - 1.3 之間,表明身體處于良好的備戰狀態,能有效平衡訓練與恢復。當負荷比高于 1.5 ,則亮起紅燈,意味著訓練受傷風險較高。
假設一位跑者過去四周長期負荷穩定在 100(單位任意,僅作示例),某周短期負荷達到 150,負荷比為 1.5,此時身體可能已過度疲勞。若不及時調整,繼續高強度訓練,受傷幾率會大幅提高。此時應適當減少訓練強度,安排輕松跑或休息日,讓身體恢復平衡。
有氧、無氧與高強度有氧訓練:不同能量代謝系統的協同訓練
有氧訓練:耐力基石
有氧訓練是跑步訓練的基礎,主要依賴氧氣供能,強度較低、持續時間長,如日常的輕松慢跑、長距離耐力跑。它能提升心肺功能,增強心臟泵血能力和肺部氣體交換效率,提高身體脂肪燃燒能力,為長距離跑步提供持久能量。建議大眾跑者有氧訓練占總訓練量的 70% - 80% ,維持較低強度,讓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 65% - 79% 。例如,最大心率為180次/分鐘的跑者,有氧訓練心率可控制在130 - 135次/分鐘,中強度有氧可控制在140-145次/分鐘。
通過持續進行有氧訓練,跑者能逐步提升耐力,為后續高強度訓練打下堅實基礎。例如,剛開始跑步時,從每次30分鐘的輕松慢跑開始,隨著訓練的推進,逐步延長跑步時間和距離,讓身體慢慢適應有氧節奏,為進一步挑戰高強度訓練做好準備。 對于剛開始接觸有氧訓練的跑者,建議從低強度、短時間的訓練開始,逐步適應后再增加強度和時長。在訓練過程中,要密切關注身體反應,如出現頭暈、呼吸困難等不適癥狀,應立即降低強度或停止訓練。當有氧耐力達到一定水平后,就可以適時引入高強度有氧訓練,進一步突破身體極限 。
高強度有氧訓練:乳酸閾值及最大攝氧量的突破
高強度有氧訓練介于有氧和無氧之間,配速較快、時長較短。
如節奏跑、乳酸閾值跑,強度保持在乳酸閾值附近,能提高長時間保持較快配速的能力,提升乳酸閾值,增強比賽后半程競爭力,占總訓練量的15% - 20% 。例如馬拉松配速跑,能讓身體適應比賽強度,提升耐力和速度的平衡。
而最大攝氧量訓練是高強度有氧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采用間歇跑的形式,通過短時間全力沖刺與充分休息交替,刺激身體達到最大攝氧量水平。這種訓練能顯著提升心肺功能和身體的有氧代謝能力,幫助跑者突破速度瓶頸,但由于強度極高,建議每月安排2 - 3次,且需在身體狀態良好時進行,訓練后更要注重恢復,避免過度疲勞。
在進行高強度有氧訓練時,要注意循序漸進。剛開始嘗試節奏跑或乳酸閾值跑時,可先從較短的距離和稍低的強度入手,隨著身體適應逐步增加訓練時長和強度。同時,每次訓練前充分熱身,訓練后做好拉伸放松,有助于減少肌肉酸痛和受傷風險,讓高強度有氧訓練發揮最佳效果。
在訓練中,還需注意高強度有氧訓練與有氧訓練的交替進行。例如,可以在輕松有氧跑之后安排一次高強度節奏跑,讓身體在恢復后接受強度刺激,這種高低強度交替的訓練模式,既能鞏固有氧基礎,又能提升速度能力,促進不同能量代謝系統協同發展 。
進行高強度有氧訓練時,還需注意與無氧訓練的區別與銜接。無氧訓練瞬間強度更高,對肌肉爆發力要求大,而高強度有氧訓練更強調在一定時長內維持較高強度。二者應交替進行,比如先進行高強度有氧訓練提升耐力和速度,再穿插少量無氧訓練強化沖刺能力,這樣能全方位提升跑步能力,避免訓練單一化。
不同訓練類型應合理搭配。若只側重有氧慢跑,速度和爆發力難提升;若過度進行無氧訓練,身體疲勞且耐力不足。備戰馬拉松,可在前期以有氧訓練積累耐力,中期增加高強度有氧訓練提升配速能力,后期適當安排無氧訓練強化沖刺能力。
無氧訓練:速度與爆發力之源
無氧訓練通常是短時間、高強度的運動,如100米、200米、300米、400 米沖刺跑,身體主要依靠無氧代謝供能,能提升肌肉力量爆發力和快速奔跑時的耐酸能力,讓你在比賽沖刺階段具備超越對手的能力。但無氧訓練強度大,對身體恢復要求高,占總訓練量的 5% 即可 。若占比過高,身體難以恢復,易過度疲勞。
等效跑量與跑步耐受性:個性化訓練的精準指引
等效跑量概念由佳明最近提出,考慮的不僅是跑步距離,還有速度、強度帶來的額外身體沖擊。比如同樣跑10公里,輕松慢跑和以比賽速度跑對身體的壓力不同,等效跑量能更準確反映訓練負荷。快速跑的等效跑量會高于實際距離,提醒跑者注意高強度訓練的影響,避免因忽視強度而過度訓練。
跑步耐受性則依據跑者訓練歷史,估算身體每周能安全承受的訓練負荷,以公里數呈現。它就像個人專屬的訓練安全線,幫助跑者合理規劃跑量。若跑步耐受性顯示每周安全跑量為40公里,盲目增加到60公里,受傷風險會大幅增加。跑者應根據跑步耐受性,循序漸進增加跑量,每周提升不超過10% 。
借助專業跑表(例如支持等效跑量功能的Forerunner970),跑者能實時監測這些數據。了解長期負荷、短期負荷、負荷比,以及不同訓練類型占比,依據等效跑量和跑步耐受性調整訓練計劃。
小結
跑步是一場科學與堅持的較量。通過理解長期與短期負荷、負荷比,合理安排有氧、高強度有氧訓練和無氧,借助最新跑步科技如等效跑量和跑步耐受性精準規劃,大眾跑者能在提升跑步能力的同時,有效降低受傷風險,享受健康、快樂的跑步旅程。讓我們用數據為跑步賦能,跑出更好的自己 。
2025慧跑夏訓課表已更新至第五周,大家在訓練中有什么疑問,歡迎在留言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